三叹《曾国藩》-《曾国藩》书评
小说里,道人陈广敷说,'满人的江山已经百孔千疮,腐烂朽败,它失去了建立尧舜之邦的基础。' 曾国藩知其不可而为之,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忠君爱国'。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后人的评论在这些史实前都显得苍白无比。
幸而现代社会正是朝气蓬勃之时,亦是我辈大有作为之际。然而现代经济的危险也在于人心。人心乱,危机现。商业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了经济,也滋生了争抢与浮躁。今天我们倡导双赢、多赢,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子,然而我的疑问在于,所有事情都会一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举例来说,美国至今还不签署《京都议定书》,国际粮价、油价涨了又涨,这难道不是人类太贪心的缘故吗?经济的发展换来的是环境与能源危机,我们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回寰余地?
二叹万事万物,难逃规律。曾国藩当年创造湘军的时候,对其寄予了大希望,指望它能平内乱、治外患。然而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湘军迅速走向了腐败,暮气沉沉。哥老会从内部瓦解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它的辉煌就再难重现了。由此可见,万事万物逃不掉'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湘军应着使命而生,也终因使命的完成而逝。要保持它的生存甚至发展,则需要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
做企业也是这样。企业的使命或许不会老,但企业的产品服务会老。死守在昔日的辉煌上,等到的只会是惨败。企业的文化需要时时保持活力,方不会走向衰败。
三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曾的幕府人才济济,与他善求人才、善待人才有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恩图报有关。左宗棠对曾的评价是八个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曾国藩一生戎马辉煌,但对读书人从来都是以礼相待,爱才若渴。
反观今天,我们的企业发展面临着高级人才的奇缺,却又同时存在着就业难的困境。何也?市场经济下,不再有'知恩图报'一说,取而代之的是'人往高处走'。由此造成企业不想冒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风险育人,宁肯高薪聘请,无人培养的结果便是人才更加难寻,形成了恶性的循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企业能够拨出一部分资源来培养人才,这些人学成之后可创造更多的财富,也改善了无人可聘的困境。但为何在曾的时代能够做到这一点,今天要做到这些却难之又难?
最后,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书,可以领略到很多东西:外示儒学,内用道家,杂以法、兵,大事方成。不知这么概括是否妥当?或许若干年后重读曾国藩,会有另一番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