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与走向-《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冯克利先生说,哈耶克从写作《通往奴役之路》到完成《致命的自负》,思想日益庞杂,涉及学科越发广阔,但是,他调动多学科知识写作的目的却依然非常的单纯,'唯一的动机就是他终生未变的一种强烈关切,即论证市场秩序的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和这种文明受到威胁的原因'。
重读《通往奴役之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担忧:为实现高尚理想所做的一切努力到最后所造成的却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哈耶克反复指出,和反对自由市场的人的根本分歧不在于目的,而在于实现目的的手段。
弗里德曼在1994年出版的该书序言中说,和这本书刚刚出版的时候相比,其实它更加适合于今日的美国。由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英美等国政府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对于经济事务也有了前所不能想象的干涉。
观察今日的世界,我觉得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如果美国的国家力量不强大,那么,可以肯定塔利班和萨达姆之流一定还在横行,甚至,可能如今我们正处于日本德国苏联三分天下之时也未可知。但如果美国政府和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对于美国人的经济和个人自由却又构成威胁。
我一个同学曾说,美国是个例外。另一个同学说,专制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自由是例外。只是我们人类比较幸运,正好碰到这个例外的时代。
然而这个例外却是脆弱的,自由比以往实际上更加难以企及或是难以保持。民众和国家的力量对比已经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那些寄希望于伊拉克人自己解放自己的人们与其说是愚蠢糊涂,不如说是残忍。
但哈耶克并不完全悲观。他说没有发生的历史就不是历史,历史的走向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人们能够在相似的历史境况下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二
那么我们中国人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呢?其实,我们已经再次碰上相似的历史境况了。当今之世的很多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和查检历史资料发现曾经发生过了。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个机遇。我们是继续在奴役之路上摸索呢,还是走出去?
幸运的是我们为了离开而迈出了一小步,正是这一小步才给了我们一个和过去相似的境况,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逐渐获得了诸多自由权项,尽管不是自由,但却和自由紧密相关。大概英国人也是从争取自由权项开始宪政之路的吧。
走出这一小步是如此的艰难,但毕竟走了过来;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却还是不那么简单。因为除了旧制度的阻力之外,还有一群秉持时髦且蛊惑人心观念的知识分子蒙蔽视听、混淆黑白。旧制度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而那群知识分子的观念却是更为令人担忧,它不光是今天的累赘而且也是明天的祸根。他们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他们的观念混乱不堪,但这些人则有一个统一的光荣称号:新左派;他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他们让人们把仇恨之火发泄到并非罪恶之源而是繁荣自由之源上。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跟着他们走,但是诸多知识分子却已经被他们的观念武装起来了,而一部分民众也已经被他们蛊惑的晕头转向,更重要的,影响知识分子观念的舆论主要为这种人把持,《读书》《天涯》都颇有市场。
尽管市场化的改革还在艰难继续,但是自由主义的理念和持有这种理念的人们的境遇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
走出奴役,走向宪政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