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繪畫的書信 correspondence with painting-《抵抗的群体》书评

  「我们正走入一个奇特的领域,我也奇特地使用字句。」(p.11) 由是我也如此这般地写。
  
  我画画。我读这书,不但以读者的身世,更本着一个画者的身份。
  
  我曾经画一个男人。只画他。然后他对我说:「我太平凡了,不要画我。」当时无言以对的我,一直把这话收在心底里。多年后我一直在想:他是否真的平凡? 为甚么不可以画平凡的东西? 我们究竟该画些甚么?
  
  「作画的冲动并非来自观察,亦非出于灵魂(灵魂可能是盲目的),而是缘自某种邂逅,画家与模特儿之间的邂逅。」(p.9) 我个人倒觉得更像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许多时候三者只是一种物事的三个名称。然而邂逅,有时非因你在。「绘画是对于我们周遭不断出现又消失的可见物所做的一种确认。」(p.8) 遇见你,是因为离开你,是因为你离开。我在,你在也不在。但我在,而且我会画画,画你的在和不在。而这个你,若因为「欲望、愤怒、恐惧、怜悯或渴望」而得而进入,为甚么不是一种「善意」(p.13)? 我愿意相信邂逅的意思,不但指你惹了一身痲疯,在街上随处遇见可给医治的人子,也同时意味着你可以遇上无能为力的圣法兰西。
  
  问题是,颈上系了铃铛的,是我不是你。你不是一早听清楚我动脉深处的响声吗,纵使多悦耳也仍然是警告(p.s.1)。所以,不是你无法控制自己旳步履,向我蹒跚而来吗,不是正正因为你清楚再没有另一双眼睛能够把你捕捉得这么彻底,几乎是赤身露体吗。「不是心理上的认同,不是受社会喝彩,不是受人赞扬,而只是赤裸裸地被认知。」(p.55)我毕竟只是个流离终日的画者,不是你,无论是给医治或是无能为力,都决意给我一个动作吗。而动作来到,我又是否有能力和权力说:这不甚了了,我不画。
  
  然而,警告甚么?
  
  「逼近即意味忘记成法、声名、理性、等级和自我。也意味甘冒肢离破碎甚至疯癫的风险。因为很可能由于你太过逼近,合作关系破裂,绘画者消溶于模特儿之中。或是动物吞食了作画者,或将他践踏在地。」(p.9) 患了痲疯的是我,消溶和被吞吃的人是我,我只是等待得救或失救。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说:「画画就是再爱一次,而去爱就是活尽此生。」(To paint is to love again, and to love is to live life as its fullness.) 我们再爱一次甚么? 怎样画才是一种爱? 此书于〈文森特〉(Vincent) 一节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文森特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凡高。大家都一定对他笔下的东西不感陌生:鞋子,椅子,向日葵,天空。都是我们身边都有的东西对不对。而 John Berger把这解读为「严守存在的意义,而不带任何思想意识。椅子是椅子,不是宝座。靴子因走路而磨损。向日葵是花,不是星星。邮差送信,鸢尾花会凋零。他的不加掩饰,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天真或疯狂,却是他随时随地得以去爱他眼前一切的源头所在。执起画笔,然后努力去实践,达成那种爱。」(p.77)
  
  这几乎是一种宗教观。不但画而且画它的原原本本。它几乎就是纪德《窄门》里的女主角阿莉萨。阿莉萨摒弃了自己的文学天份,专心读着那些宗教小册子,男主角看到这样的阿莉萨,痛不欲生地说:「阿莉萨,妳为甚么要撕掉自己的翅膀?」 而她只是这样回答:「他们俯首在上帝面前,像风吹草偃,不存罪念,不带烦恼,也不逞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一点了不起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价值就是在上帝面前隐去自己。」
  
  当然,阿莉萨的角色比较像是一个读者,而不是一个作家。由是我可以说,当你写,或你画,你所能达到的竟然能够是两个尽头。你一方面把你此刻的神圣性拉到最高点,一方面把神圣性撕成肉块,咬了,吞了,拉成粪便。它正正在你一败涂地的地方。举个例子,Kiki Smith有一件作品是这样的,她造了个真人大小的雕塑,是一个剥了皮,和一个巨大的伤口没有分别的女人。她的名字叫《玛利亚》。一方面,玛利亚被拉下人间,另一方面,一副血肉模糊的身躯成圣。你能借着创作做的就是这个:对本性没有丝毫的让步。(德日进)
  
  画画本身是一个选择,选择同时意味着一种有意和无意的忽略。我们时常觉得选择所标示的可能性甚为可贵,但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情况。无论你选择去画圣人,还是去画你家中的袜子,都不过是选择。不如实际一点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我们只有这一生,正如Degas说:「有爱,还有一生的工作,而一个人只有一颗心。」(p.48) 你多爱都不可能把全部画进去。绘画是绘画,世界是世界,生活是生活,虽然我们经常轻言艺术就是生活里又有艺术。绘画里我们只能做选择。做选择是一种立场,有时候立场就是网罗和圈套。但我们既然无论直言还是顾左右而言它都无法阻挡流逝,不如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画。「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而那将是我们的损失。」(p.29) 于是不如更加义无反顾,然后「你并没有拒绝或逃离这个世界﹐而是把它赎回'完完整整赎回﹐照它原样赎回。」(Annie Dillard) 而且「你已拯救你大部份的所爱。」(p.57)
  
  倾出所有,压下指头,与带毒的物料如胶似漆。小东西会突然变成上帝。它能够同时平凡而崇高,同时淫秽而天真。若你从不计较这些,只是很想很想画,去画,你已追寻了它的国和它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了。
  
  直到你的面容消隐于画中,你仍然在进入。不曾离开。就像我笔与我擦之间的每一道都不会毫无伏线。绘画许诺的不但是缺席也是同在。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你的话,我也曾经不相信绘画。但我现在相信。不是像Degas那样「真的很喜欢画画」,或者像Frida Kahlo那样高呼「生命万岁」,不是这样,我只是一直在画画。我相信不相信都一直在画,我只透过画画知道。「你必须是画家而非学者。」(p.90)
  
  然而绘画不是那么小家子的事情,除了我等画的人,观众也同样有他们的信与不信,而John Berger此书要凝聚的一群绝大部份就是读者:「你得去看它们。文字应付不了它们。复制品则将它们遣送回它们的来处。你得身在它们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p.39) 这种'perspective'不就正正是他文中「观看」、「眺望」之意:「关乎共存,无关于距离。」(p.36) 请你去与画一起呼吸吧。
  
  让画的画,看的看,被画的被画,被看的被看。原来一切根本无须要改变。我们如此很好。
  
  
  p.s.1: 「怪物」(monster)的词源来自拉丁语的「警告」(moneo)。这不但预示着互动能呈现的形、结果,也在不断的重新定义着自我:我是地上寻求可吞吃的狮,我是你的怪物。
  
  p.s.2: 我们曾经如此对话:
  
  你何以成为你让我看见的样子? 画家问道。
  我就是我。我在等待。山脉、老鼠或孩子答道。
  等甚么?
  等你,只要你舍弃一切。
  等多久?
  一直等下去。
  生命中还有其它东西。
  去找它们吧,做个正常人。
  如果我不呢?
  我将把我不曾给过任何人的东西给你,但没价值,只是对你无用的问题所做的回答。
  无用?
  我就是我。
  除此之外别无承诺?
  没错。我能永远等下去。
  我想过正常的生活。
  去过吧,别指望我。
  假如我真的指望你呢?
  那就忘掉一切,你将在我身上找到﹣我!
  
  
  p.s.3: 我等,写画自己形象的人,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建构:规训与抵抗》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建构:规训与抵抗(英文版)》共分4章,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评述了英国现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具有代表性的五部曲小说。论证了其作品中的女性既是社会中被权力规..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如果说好的书籍能给我们打开通往知识、智慧和美的大门;那么好的书评就会给我们打开通往这些书籍的大门。朱自清先生对书评的写作是很好重视的,他的书评如同他绝大多数的散文真实自然又老实严谨不乏风趣。通过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