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耗费了10年心血编写的《冯沅君传》,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样书一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出版社,缠着编辑要了一本样书回来,细心阅读。
或许有很多看官会问:冯沅君是谁啊?
冯沅君是'我奶奶'。'我小时候,每逢见到沅君先生的时候,我就是叫她冯奶奶。
沅君先生是我父亲的恩师。在山东大学的院子里,我不知多少次听到过老人们讲起沅君先生提携我父亲的故事:父亲读大学时就受到沅君先生的赏识。在父亲毕业时,沅君先生执意要把我父亲留在山大当助教,以至于当山大校务委员会开会讨论毕业生留校名单时,沅君先生居然是在会议室门外坐等会议结果,直到被告知'已经讨论决定了',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和山大院子里同龄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沅君先生。同时,由于她是我父亲的老师,所以,我可能比院子里其他同龄的孩子们有更多的与沅君先生接触的机会,每每见面,我都是叫她冯奶奶,她也总是对我露出那种爱恋孙辈的微笑,但她在我心中总是那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因为自从我出生,她就已经是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她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级教授之一,所以,在当时山东大学中文系里,不论是工资单,还是信箱的排序,她总是排在第一。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姓名居然和沅君先生的名字同音。不知父母给我起名字时是否有意。不过,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向父母问个究竟。
最初的对沅君先生的认知是:她是一个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我父亲就常常被我家的邻居们说成是'书呆子',(其实一点不'呆',不论何时,只要电视里一有足球比赛,他肯定不会再书房待着看书。就连转播中超他都几乎场场不落。)父亲学业上的导师,自然是大学者。况且,我们家书架上收藏的沅君先生的著作,也多是《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以及我连书名都看不懂的《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之类的书籍。这更加深了我的印象。
知道沅君先生还有个笔名叫'淦女士',并且了解到'淦女士'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我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读书后,'自由'的时间多了起来。虽然都说数学难学,但是混及格还是不难,于是便开始不务正业地读杂书。看得最多的杂书自然是文学方面的,特别是关于青年恋爱的小说。于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淦女士的《隔绝》是当然的必读的书目。后来,看到父母编辑《冯沅君创作译文集》时,方才醒悟:淦女士原来就是冯奶奶。
《隔绝》一文最初发表在1924年春天,小说大胆地表达了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无疑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所以,《隔绝》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感染下的知识青年们的强烈关注,轰动一时。小说中类似裴多菲的诗句,更成为青年读者们的争相抄录背诵的座右铭:'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我总觉得《隔绝》是可以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相媲美的。首先,在创作手法上,两部小说都是以书信体的格式写成的。这种写作手法可以让作品直接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把作者的真情实感直接传神给读者。书信体的创作手法对于展现恋爱中的男女内心世界无疑是一种极好的表现方式。其次,不论是《隔绝》还是《维特》,都是在热情地宣扬了个性的解放和感情的自由,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第三,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维特》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而《隔绝》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隔绝》中的镌华就是那个时代淦女士和她的同学们现实生活的翻版。第四,虽然《维特》书写的是失恋,《隔绝》书写的是爱情,但是,在被母亲幽禁下的镌华,她对爱情美好的追忆,是排遣不了现实中被幽禁的孤独和苦闷的。所以说,《隔绝》中镌华对爱情的渴望与维特失恋的烦恼,在文学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笔。第五,《隔绝》一文面世后引起的轰动,并不亚于《维特》发行后引起的'维特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隔绝》给2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带来的婚姻爱情观的革命性冲击,远远大于《维特》对于德国和欧洲对世俗的等级观念的震撼。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这两部小说的结局也是惊人的一致:小说的主人公'维特和镌华都以自杀这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结束了故事。这或许都是应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点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以淦女士为笔名在《创造》社上发表的《隔绝》、《旅行》、《慈母》和《隔绝以后》四个短篇小说。充满了对爱情的大胆的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轰动一时。1926年这四个短篇以《卷葹》为名,汇集成短篇小说集,由鲁迅先生编入《乌合之众》系列。
(有空再想,待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