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关于组织人的艺术,不是专业人士的我对此知道得实在很少。这本书基本上是作者基于对通用汽车公司在一战期间生产军工产品时的各种组织方法进行的观察总结和分析。通用的整体企业架构,以及公司各个层次的人员如何组织,并最终统一在企业的统一目标下,虽然只是概略地总结性分析叙述,已经能够想象到单纯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在面对大规模生产时所遇到的挑战。作为一个庞大的企业通用是如何自上而下的从整个企业模式到零碎的具体分工,进行了深入细致而效果显著的调整。这样的观察如果不是身处其中亲身参与,得到的结论大概很难同样翔实真切。
呼呼,办企业,还真不是闹着玩儿的。组装一架飞机和组装一千架飞机并不是一个概念。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甚至于当企业因为扩大生产而从劳动力不足的分部A迁到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分部B时,因为面对的生产工人的熟练程度不一样,管理者不得不将生产工序重新设计,从适用于熟练工的生产程序,变更成适用于半熟练工的生产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增加劳动力的价值,使得一加一得到大于二的结果,而不至于牺牲生产效率。
简直难以想象如何才既能够从战略上高瞻远瞩地去调整企业的运行方向,又能从最琐碎的零部件生产方法上去周全地顾及整体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维持一个庞然大物的组织正常运转已经很难。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描述一个企业如何组织人手变化工作方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德鲁克也就只能算是一个记录者而已。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德鲁克将公司作为一个社会组成单位,一个新出现的社会基本单位进行了分析,试图去了解这个新型的基本单位是怎样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抽象的社会价值,如何实现它所涉及的从工人到管理层等各个层次的人员的理想,维持他们的生存,照顾他们的理想和生活需要,通过这些赢得成员的工作和贡献,最终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看到中心思想一般的表述,但是很显然,德鲁克的思想中,企业对于自己的内部员工和对于整个外在社会,都是富有特殊的责任的。尤其对于他所陈述的通用这样的大企业,德鲁克从各方面分析了大型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特点。
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很多年,但是其中的理念和分析仍然有前瞻性。当然也不能不注意到德鲁克关于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是的分析,德大师显然当然必然站在劳资的资方。他在书中有时候会分析到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在劳资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我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并没有说服他,他是实用主义的,是客观冷静的。德鲁克显然认为改良现实比全盘否决要好,何况既有的组织方式就德鲁克看来是高效的而且仍然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书里提到过好几次成本会计学,似乎是微观管理的必备知识。嗯。最实在的问题是,如果把收益分进利润,那就是增收增益,不然,多分一分给工资也是增加成本。这个事情很现实。后面还说到逐渐发展起来并为某些工会所认同的工资体系,不以单纯的收入增加为基础计算,而是以整体的公司发展可能带来的长远收益为基础计算,以这个为根据与工会协商增加工资的幅度。呵呵,记得孔老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是不使民知的话,估计这些有战略眼光的安排是不可能实现的。
公司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如同黏合剂一样把人和财产聚合到一起,而人和财产在经济中总是流动的,但就像瓶子里的水,同样的水,从A倒进B,已经不能说是同一瓶水了,即使再倒回A,也已经不会再是20:12分的那瓶水。同样的财产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会如同自然人一样具备性格。其实一张桌子和另一张桌子,和其它更多的桌子之间,其区别并没有意义。列在教室里,成为教室的一部分;列在公司,成为会议室的一部分。零件散落在工厂也是没有意义的,劳动力散落在社会上也是没有意义的。组织是最大化资源效用的艺术,形式得当也可以影响内容。公司的本质也许只是一池子的财产,而财产本身是没有含义的。也许这就是最近总听到的所谓'以人为本'。
德鲁克将管理从经验里面拽了出来,放在学科的位置上进行讨论。据他的引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的发生和企业组织的变化都视为自然进化的产物,不需要主观干涉就可以臻于完美。但是呢,希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德大师当然是不会这么想的,大家应该开动脑筋,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组织方法千千万,最高效的只有一种,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把那一种找出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