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曾记得中学里看过的一个小故事:在即将暴雨大作的傍晚,人们匆匆往家里赶着。一个富翁却在路边哭泣,好奇的行人问他:'您为什么不回家呢?'富翁抬起头来,迷茫的说:'我的家在哪里?那不是我的家,'富翁指着附近一座豪华的别墅,'它只不过是我的房子啊。'当别人一家都围坐在火炉旁,喝杯热茶,听着外面的风雨而闲话家常的时候,这个富翁却只能在那座豪华但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徘徊,迷茫的搜索着幸福的痕迹,然而,没有。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获得美好生活,'逐渐的消除贫困和无知的希望',作为一门'财富的学科'获得社会道义的支持。'追求幸福'是经济学的伟大目标,但是'财富增长促进幸福增加'只是一个假定。其后经济学的发展逐渐背离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变成关心财富而忽视幸福。
但问题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幸福会接踵而至吗?答案是否定的。伊斯特林系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的关系,发现收入增加幸福并不一定增加,即著名的'幸福悖论'。伊斯特林认为,家庭和健康状况恶化会对幸福产生长久而负面的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还与期望与适应有关,目标与实现之间的落差也会影响幸福。幸福与收入关系千万重,伊斯特林、傅瑞以及史图策等人尽管证实了收入增加与幸福之间并非正相关,而弗兰克深入一步,以两个'平行的世界'为世人展示了追求幸福的可能途径。'炫耀性消费'的概念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它指的是用于表面上显示财富的消费,比如住多大面积的房子,消费本身并没有增进幸福。相反,那些诸如健康、朋友聚会等'不明显的消费'往往更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善人们的幸福,这是因为显性炫耀性消费增加了,而隐性的不明显的消费却相对减少。
伊斯特林从家庭状况和健康入手,弗兰克和雷亚德从收入与消费入手,齐齐指向幸福生活的核心所在。抛开财富的话题,拨开生活的面纱,映入眼帘的就是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华兹华斯在《幸福勇士的品性》(CharacteroftheHappyWarrior)中以85行诗句来回答。诗中描绘的是一种思考幸福的悠久传统,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能找到相关论述:幸福是某种能滋养人类生活的东西,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它包括道德、智慧和卓越的政绩,还涉及爱和友谊的活动。
传统的经济分析认为人们的幸福感取决于当前的选择集,选择集越大就越幸福。这种定义现在被认为要么对幸福的定义有问题,要么就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即一个人的收入增长对他人的影响。事实上对幸福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有定论,无数的经济学家投身于此并提出许多著名的观点。从健康、家庭、收入、社会交往、不公平等因素入手,寻找影响幸福的根本因素,正本清源,这正是当下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追求幸福'的经济学只是一条追求'幸福的经济学'的路径。
《经济学与幸福》这本书所收录的13篇论文均来自在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召开的'经济学中的幸福悖论'国际会议。会议有两个主题:其一是对幸福概念的界定,其二是从更深层次探索'幸福悖论'背后的因素。紧扣幸福研究的复杂性,本书汇集了不同学科(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对幸福的研究成果。它们之中,既有哲学思辨的推理与判断,也有数学的精确测量与计算;既有不同国别的横向比较,也有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既有对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回顾,也有从相关学科不同视角的新解释。
当前经济学者对幸福影响因素的讨论或许正预示着某种新的趋势:经济学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数字关注逐渐回归到关注人本身,回到'人类行为的经济学'上来。正如微积分是因为工程师觉得好用而最终被坚持传承下来,并且得到了证明一样,对幸福影响因素x的经验研究,也将会很有价值,这可能会为经济学创造一个更灿烂的前景。而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从中得到某种启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