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讲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华尔街日报》书评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特稿写作的艺术和技巧》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长期担任这张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的头版撰稿人,曾获迈克.博格新闻奖。书稿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刊物,用于培训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尤其是那些有兴趣给头版写特稿的人。用布隆代尔自己的话说,这本教人怎样讲故事、写特稿的手册要解决的是困扰广大记者的中心问题,瞄准的读者对象是所有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人。

  一篇成功特稿必须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从怎样寻找题材、构思主题、计划与执行,到组织材料和结构、处理文字及修改,都是让故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既想告诉你:要写出好故事很不容易;同时,又想指导你:照我说的去做吧,写出好故事其实也不难。

  技巧

  ' 现在,'讲故事'已经成为国内记者的口头禅,他们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技巧大致心中有数,如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开好头又结好尾、运用'华尔街日报体'等。此外,类似《华尔街日报》头版的特稿专栏,也在《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新生报纸上相继开设。

  遗憾的是,国内新闻院校的业务教学方式与一线新闻实践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无法给学生或从业者提供前沿、系统的讲故事技巧,相关的新闻采写教材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务、案例陈旧或缺乏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价值得以凸现。布隆代尔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这里摘录一些在笔者看来较有新意的技巧:

  中间人关于消息来源,'中间人'比高层人物更重要。权威太忙,无暇理会不知名记者,加上太在乎个人和组织形象,不容易诚恳地表达意见。中间人却能够提供更多细节,而且如果被记者重视会感到受宠若惊。记者不应该总是在要采访的时候'突然'打电话给这些人,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密切的联系,时不时坐下来聊天就是一种好方法。

  向导在动笔写作非人物类特写报道前,需要跟随故事向导考虑清楚故事的'基本面'。对此,作者做了6方面的精辟概括:历史(联系过去)、范围(把握程度)、原因(寻找原因)、影响(分析结果)、作用(关注行动)和未来(预测进展)。探讨某事发生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时,心理和感情因素是最容易被记者忽略的,而'在有些事件中,理性的分析并不能让读者信服,记者需要深入挖掘事件中的情感动机和个人因素。'为此,记者有必要不断追问自己这些问题: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事件的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反应等。

  法则关于故事的结构组织问题,作者提供了一种'激进读者参与法则'(LawsofProgres siveRe aderIn鄄v olv emen t),强调记者必须站在读者角度上思考问题,让读者对故事产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设想一下读者问出的一连串搞笑却常见的问题:'告诉我你能干些什么?真的吗?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真的?'这种读者意识有利于记者把突出故事焦点、合理分配素材及建立叙述主线等三个环节有效地融合在报道中,并最终让读者说'好吧,我买了'。

  角色记者的角色出现在报道中,大致有三种:(1)概括者/总结者。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汇集材料、有所总结,但得出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程度上不能夸大其词;(2)裁判。当故事中的双方因冲突而争论不休时,记者应该在关键时刻做出独立的判断,必须有能力控制相互争辩的双方。比较好的做法是,把批评和指责放在一块,去掉非理性或不能证实的成分,再让双方轮流发言;(3)观察者。在忠实记录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

  布隆代尔写这本理论书时,也在忠实实践自己的'讲故事'和'有趣些'原则,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特稿写作的理念与技巧。如: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读者更愿意听遭殃的棉农讲述棉铃虫给他们的棉花地带来的灾害,也不愿意听来自某个大学的教授,喋喋不休地发表有关害虫正威胁美国西南部棉花产地的长篇大论。

  '曾经有人说,在《读者文摘》上刊登的最理想的故事,应该叫这样的标题:《我在FBI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关系并找到了上帝》,这个故事确实不错,包括了许多具有高度戏剧性的元素。

  '我们作为讲故事的人,应该让读者意识到他们是身处于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静的湖面上。故事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技巧之外

  ' 布隆代尔显然不同意'讲好故事纯粹是个技术活'的说法,他不时要强调一些技巧之外的东西,比如态度。

  ' 态度有时候甚至比方法更重要,'永远居高临下地站在山顶上,无法真正接触到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新闻故事的本质是要求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报道'。谈及如何从别人报道过的'冷饭'中找故事,他建议从小处着眼,关注具体、细微的东西。'当你在描绘一幅图画时,你应该首先试着把画架支在自己的后院里。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不仅可以给你省下很多飞机票钱,还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贴切、真实'。

  完成故事写作后,布隆代尔希望记者有苛刻的心态,主动对作品进行惜墨如金的修改。'事实上,当两位同样出色的作者站在一起时,这个态度很可能就是唯一能够区分他们孰优孰劣的标准。'这时,苛刻的记者身体内有两个人在拌嘴,一个是充满灵性的艺术创作者,另一个则是毫不留情、专门挑刺的批评家,让批评的自我和创作的自我不停地交锋吧,直到艺术家听从批评家的建议'够了!毛病够多了!赶快回去改吧!'

  此外,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读者,在凸现故事的因素中,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有必要采用时间、变化、动感等技巧。正如剧院着火的话,舞台上再精彩的表演都无法吸引观众目光,这时候,大家都只关注火情本身。如果故事发生/影响/反作用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动感,琐碎细节的描写和故弄玄虚的技巧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提醒的意义在于,关注新闻事实本身永远比关注叙述技巧更为重要。

  我们

  ' 对中文读者来说,本书终究是一块'飞来石',这块石头掉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能砸出多大个坑来,与石头的分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看土地的软硬程度和材质构成。笔者有点担心,少数读者会将《华尔街日报》的经验奉若圭臬、生搬硬套,那样的话,肯定会碰到不少麻烦。同样做特稿,空间与语境是不可复制的,媒介组织的平台和文化是无法拷贝的。从这个角度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更多是一本从记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讨讲故事的经验,有点像自由的驰骋,而未考虑舞台的大小。

  国内一些写特稿颇有成就的新闻人,他们更多的精神营养并非来自媒体的报道手册,而是来自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不断追问。比如《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喜欢读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他相信新闻的目的是改良社会,'新闻的真与新闻的美都会促进民智',但他内心深处埋藏的最终愿望却是当作家而非记者。他的同事南香红出生在新疆,写过大量有关野马、山峡等西部题材的特稿,最爱读历史、文化题材的东西,她总试图在特稿中体现对即将消逝的人类文明的守望。

  对真正的特稿记者来说,阅读、追问与写作同样重要,其过程既有痛苦更有快乐,只可惜这些技巧之外的东西常被忽略。其实,布隆代尔有句话也表达了这层意思:'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我爱你江山美如画-人民日报美文诵读本》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70篇散文见证祖国蓬勃发展,70篇散文感受祖国美好江山。建国70周年,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歌颂祖国,让我们在文字里赞美祖国。 书籍特色 《我爱你江山美如..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如果说好的书籍能给我们打开通往知识、智慧和美的大门;那么好的书评就会给我们打开通往这些书籍的大门。朱自清先生对书评的写作是很好重视的,他的书评如同他绝大多数的散文真实自然又老实严谨不乏风趣。通过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