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书评
《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开头极富戏剧性。2004年2月,旅居巴黎的妹妹埃利塞'沙因收到了来自路易斯'威斯服务公司(安排她被人收养的一家犹太收养机构)的挂号信,这封信是应她的要求寄来的,此时她是一个35岁的孤家寡人,经济拮据,前途未卜,养母早逝、兄长精神分裂的阴影长期笼罩着她,她希望能从了解自己的身世中获取些许慰藉。可是,简短的信件除了满足她对生母的部分好奇心外,还向她透露了一个她此前一无所知的信息'她是孪生子,她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孪生姐姐。故事的另一端连接着姐姐保拉'伯恩斯坦,一个没有兴趣寻找亲生父母的幸福女人。她正享受着简单的家居生活,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一个春日午后,一通电话彻底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我是凯瑟琳'博拉斯,路易斯'威斯服务公司收养后续服务处主任。我刚和你孪生妹妹谈过,她想和你见一面。她住在巴黎,已到纽约来找你。'保拉的人生就这样'用她自己的话说'从此被划为了'知道有双胞胎妹妹以前的人生'和'知道有姐妹团聚,两个天南地北的陌生人要尝试着接受自己的新身份,去熟悉她们本该最为熟悉的人。到这儿,情节的发展似乎大局已定,孪生姐妹从分离到团聚、由陌生变熟悉;故事的基调也似乎可以确定下来'不幸而幸运,苦涩而温馨。本书并不是一部杜撰的、赚人眼泪的、集中火力渲染离散姐妹骨肉亲情的情感小说;相反,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地记录了孪生姐妹因无辜卷入双胞胎研究而面临的无奈局面,追踪了她们努力寻找线索、解开身世之谜的整个过程,并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了家庭的概念、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伦理与科学的关系。故事饱含深邃的情感,但没有过分地制造伤感;故事挑战读者的心智,但没有落入俗套的道德说教。故事的情节走向与两位作者所要呈现的本色人生一样,充满着疑问,不断地遭遇变数。读者会跟随着两位作者不断地刨根问底:为什么她们会被分开收养?她们卷入了一个怎样的双胞胎研究项目?分开收养使她们更相像了吗?她们是不是成了科学实验中的小白鼠?她们最终能找到生母吗?本书叙事方式非常机巧、感性。有时,先是一个人坦陈所遇所见、所思所感,几个段落或几页纸的文字之后,叙事权交到另一个人手中;另一个人接过话锋,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将情节继续向前推进,或者就同一问题表达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两个作者用互相交替的声音,毫无保留地倾诉了作为孪生姐妹的亲密感,以及作为两个完全的陌生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恐惧、不安、兴奋、紧张'各种复杂情感的表达十分勇敢、真切。交替的行文方式,并没有屡屡打断故事的发展,相反,它是对这一题材作品最适当的诠释。两个叙事声音在空间上的并存,使故事的立足点不致偏颇,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满;两个叙事声音在时间上的交替,增加了读者阅读的乐趣,碎片般的内心独白很值得人比对、玩味。总之,对孪生现象充满好奇的人,对家庭的涵义感兴趣的人,对伦理与科学关系存在疑问的人,都可以来读一下这部纪实作品。就像美国《出版人周刊》评价的那样,《最熟悉的陌生人》确实是'一部穿透人心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