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船》
夜雨迷离,读书的好时候。从书架的角落里捡出一本已被摩挲得柔软的书,是张炜的《古船》,泛黄的扉页上写着'泉城路新华书店1987'。把脸贴上书页,用力嗅嗅,一股潮旧而又年轻的气息卷过来,亲切地,淹没了我。
一行行看过去,这本曾被称为中国当代小说里程碑的长篇,十九年后的今天,字里行间依然跳跃着光芒,伴着我的心跳明明暗暗。充满暗喻的字句排成阵列,凸现着奇特的节奏,让人心跳。在那青涩的岁月,带给我无法言表的愉悦。
那是个思考和躁动的年代,青年张炜在山中小屋奋力书写着。以'紧绷的心弦、青春的洁净、执拗的勇力、奔涌的热情',描述了一个镇子几十年的故事。这故事讲的有些含混,但是却不影响阅读。我一直认为,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好像一幅人物画的背景,重要的是人物的表情,如果我们通过这些表情走进内心,那么背景的好坏不必太在意。张炜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不是小说家。在经历了十九年这么一个'大数'之后重读这本书的我,可以证明他并未自夸,那沉默的背影、紧攥的拳头、吐血的麦田、甚至那凶狠地骂着'干'的声音,自我翻开第一页就都鲜活地跳了出来,温暖的依然温暖,撕扯的也依然心疼着。
应该承认,一名初中生读这本字句晦涩的书是很艰难的。幸好,作者把自己的读书体验通过他的人物进行了表达,而我通过读《古船》的人物反过来学习着读了《古船》。里面提到的隋抱朴所读《共产党宣言》、隋不召所读《海道针经》、郭运所读《天问》,都是书中人物读了一生的薄薄的'大书'。它们自然都有本身的主题,但对读书的人来说,更有意味的是深入论述主题的过程,在无数的提问和回答中暗藏的'道理'。也许,这些'道理'才是根本。当然,这些贯穿生死的'道理'对我是极难把握的,幸运的是,年轻人和大师们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总处在'寻找'的路上,依然记得体会到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方向'时的欣喜。学着抛开字面去探索深层的意义,真的是件很奇妙的事。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许我该感谢作者当时还并不圆熟的技巧,使我不至于很顺畅地念完,而后抛开。
书中描写了很多苦难和绝望,他沉稳而细致地叙述那些悲哀血腥的画面,但主题却是希望。无论残暴的龌龊的,还是善良的懦弱的,都在坚守都在向前,那是作者的呼喊,也是那个时代的脉络。
破败的古城墙下,地底的大河在意念里波光辚辚。巨大的古船身后,帆桅如林。如果,我们还有'力气',那么,我们会找到'结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