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一切优势。他知道如果抓住缺点和短处不放是干不成任何事情的。为了实现目标,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充分地使用一切现有的力量,包括周围同事的力量、上级的力量以及自己的力量。利用好这些力量可以给你带来真正的机会。充分发挥优势就是机构存在的唯一目的。发挥优势自然不能帮助我们克服每个人都存在的缺点和短处,但它可以使这些缺点和短处显得无关紧要。发挥优势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任务。
要用人所长
在这个问题上,管理者首先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配备自己的人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聘用和提升有关人选时,考虑的是这个人能干些什么。他在做这种人事决策时,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短处。
当有人告诉林肯总统,他新任命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有贪杯的毛病时,林肯回答道:'要是我能知道格兰持将军喝的是什么品牌的酒的话,我就会向其他各位将军也各送上一桶。'林肯是在肯塔基和伊利诺伊州边境长大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喝酒的危害。然而他也知道,在所有的联邦政府将军中,只有格兰持被证明是有能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事实也证明,任命格兰持将军为联邦军总司令己成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任命,林肯的用人政策是求其能发挥专长,而不是考虑他必须是个'完人',
不过林肯也是经过'番周折之后才学会这种用人之道的。在任命格兰持之前,他已连续任命过三四位将军,他们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什么重大的缺点。结果,从1861年到1864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北方虽然拥有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在战场上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相比之下,统帅南方联军的李将军却会用人之长。李手下的每位将军,包括'石壁'将军杰克逊,都有明显的大大小小的缺点。但是李将军却认为他们的这些不足之处无关大局,这一看法当然非常正确。他手下的这些将军,各自在某个方面都有所专长,而李只是充分地、有效地使用了他们的这些优势。结果,林肯所任命的那些'完美无缺'的将军一次又一次地败在了李将军手下那些只有'一技之长'的人的手里。
不管是谁,在任用一个人或配备一个班子时,如果只想避免短处,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想找到只有长处没有缺点、具有种种才能的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不管称他们为'完人'、'成熟的入'还是'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人',或是通才),有了这种想法,其结果假如还不至于造成不称职、不胜任的话,那起码也会导致工作成绩平平。人的能力越强,缺点就越多,这就好比是山峰越高,峡谷就越深。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很突出。与整个人类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相比较,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说已经取得了成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全能'的人,要'能'也只是表现在某个方面。
如果管理者比较在乎下属不能干什么,而不太关心他们能干什么,因此就会刻意地去回避缺点,而不考虑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像这样的管理者自己就是个软弱无力的人,他甚至会将别人的长处当成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可是从来没有哪一位管理者因为其下属工作称职有效而使自己受到了伤害。关于管理者的称职有效,美国钢铁工业的老祖宗安德鲁'卡内基的墓志铭上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注解了:
'这里躺着的人,懂得如何使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在他的手下充分发挥作用。'
话又说回来了,那些人能力强,也是因为卡内基能够发现他们的长处,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这些钢铁业的管理者各有专长、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而卡内基只是他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罢了。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罗伯持'E'李将军是如何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的。他手下有位将军由于不服从命令而打乱了李的整个计划,那位将军这样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善于控制自己脾气的李将军这次大发雷霍。等他稍为平静下来后,一位助手恭敬地问他道:'你为什么不撤他的职?'李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的助手说道:'多么荒唐的问题!把他撤了,叫谁去打仗?'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员工领取工资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任务,而不是因为他们讨得了上司的欢心。他们还懂得只要女主角能吸引看戏的人,那么她爱怎么发脾气都没关系。假如她的脾气就是她演出成功的因素的话,那么歌剧院的经理就只好忍气吞声一点,否则他就别在这里干。只要某人是位第一流的教师或学者,至于他是否时得了系主任的欢心,在系会议上是否表现得和蔼可亲,这并不重要。系主任拿薪金就是为了确保第一流的教师和学者能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工作。为达此目的,如果管理人员必须要经历某种不快的感觉,那么这个代价也并不显得太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这样的问题:'他与我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会问的问题是:'他能作些什么贡献7'哪些事情他可以做得特别出色?'他决不会问:'他有哪些事情做不来?'在为自己的班子配备人员时,他们寻求的是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的人,而不是各个方面都过得去的人。
寻找人的长处,并设法发挥这些长处,这可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其实,在一切'完美的人'成熟的人'说法的背后,都隐藏着对人的最特殊的天性的一种蔑视,人本能地会将其一切资源都用于某项活动或某个领域,以期取得某个方面的成功。而关于'完人'的说法,实际上也就是蔑视了卓越和优秀。因为,卓越和优秀只能表现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充其量也只能表现在个别的几个方面。
兴趣广泛的人是存在的,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全才'、但能在很多方面都作出杰出的成就的人是没有的。即使是达'芬奇,虽然兴趣多种多样,而真正有成就的还是在绘画上。如果歌德的诗作被遗失了,留下的只是他对光学和哲学方面的涉猎作品的话,那么他在百科全书中恐怕连脚注的地位都轮不到。一些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这么说来,除非管理者能刻意发掘下属的长处,并试图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这些长处,否则的话他将会面临一种'这个做不了,那个又不能做,到处是缺点,既完不成任务,又缺乏工作效率'的局面。用人时如果老是坚持客观上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或者过多地强调别人的不足之处,那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如果说不上滥用的话,那起码也是错用了人才资源,
重视一个人的长处.也就是要对他的工作绩效提出要求。管理者在用人之前首先得问'下自己:'这位先生能干些什么?'要不就会低估别人的实际能力,那等于是对别人不称职的表现事先就采取了一种容忍的态度。管理者如果采取这种态度对待别人,那是很不慎重、很不现实的,也是带有破坏性的。真正'要求严格'的上司(一般说来,能造就人的上司总是要求严格的)总是一开始就能看清某人的长处,了解他什么事情应该做得很好,接着就会严格地要求他去把事情做好。
过多考虑人的短处,那就会影响机构实现自己的目标。机构有'种特殊的手段,它既可以使人的长处得到发挥,又可以使人的短处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力特别强的人既不需要机构,也不想受机构的束缚。他们觉得自己一个人干最好。而其他大多数人,由于有种种局限.不可能有那么突出的长处,因此需要借助机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在搞人事工作的人员中有这么一句俗话:'你不能只雇用人的'手',雇员要来的话,是全身'块来的。'同样的道理,人不能只有长处,人的短处也总是跟着长处一块来的。
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可以对机构进行这样的设置,以便让个人的短处只成为与工作和成绩无关的私人小缺点。我们可以将机构设置得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长处。一位精通业务的税务会计师,如果是在私人开业的事务所里工作,而他又不善于与人打交道,那必然会影响他业务的开展。要是在机构内部工作,他就可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必与他人进行直接接触,因此,在机构里工作,既可有利于他发挥长处,也可使他的短处显得无关紧要。一个小企业主如果只擅长于财务,而不懂得经销,那么他很可能会遇到麻烦。可是在稍大一些的企业里,一个只在财务方面有专长的人,就可以成为十分有用的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是对短处视而不见,他明白雇用约翰'琼斯是要其发挥税务会计的专长,而对其与别人相处的能力,管理者本来就没有抱什么幻想,因为他决不会任命琼斯去当经理。
要与人打交道,完全可以找别人,而第一流的税务会计师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所能做的事正是机构迫切需要的,而他所做不了的事只是他个人的某种局限性罢了,那根本不可能会影响到机构的效益。
这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为什么做起来就比较难了呢?为什么善于发挥长处、特别是善于发挥周围人的长处的管理者不太多见?为什么连林肯总统也会在找到格兰持之前接连三次任命了不胜任的总司令?
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管理者认为其当务之急是填补职务空缺,而不是安置一个人。因此,通常的情况是:先有职位空缺,然后再找人来填补这些空缺。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错误地引导走上寻找'毛病最少的人'这条路,那就是要找样样都好的人。恰恰就是这一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工作平庸、表现一般。
据说有一种办法可以'治疗'这一毛病,那就是重新设置职位以安排现有人员。不过这种'治疗'办法实际上却比病症本身更加有害,特别是在一些大机构里更是如此。在大机构中,职位是根据客观需要而设定的,是由任务来决定的,而不是因人设事设置职位的。
这一办法行不通的'条理由是:机构内部工作职位的确定和设置的任何变动立刻会在机构内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机构内部的职位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可能为了要安置一个人而将其他每个人的工作和责任都作一番变动。如果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设置职位,那到头来职位的要求与人的才能之间将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其结果是,为了安置一个人,将会使其他十来个人不得不被重新安置工作而忙得团团转。
上述情况不仅仅限于在诸如政府机关或大公司这样的官僚机构内,在其他机构内部也是存在的。某所大学需要一位教生物化学初级课程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位好教师,'位专家。课程是该学科的一般原理和基础知识,专业性并不太强。尽管教师本人的兴趣相爱好并不在这上面,但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的,这是每位教师不得不接受的'种客观现实。如果交响乐团的指挥要找个人来代替首席大提琴手时,他决不会让一位双簧管吹得极好但大提琴拉得不怎么样的人来充任此职,尽管此人吹双簧管的名气远比其他大提琴手来得响亮。道理很简单,指挥是绝不会为了此人而去重新改写乐谱的。尽管那位拿工资的歌剧院经理懂得要对女演员的脾气忍着点性子,但只要节日单上已向观众宣布了《托斯卡》这个节目,他也不会同意随便更改节日的内容,仍旧会要求她演这出戏的。
坚持以客观需要来设置职位。而不是根据人来设置职位,我们这样做还有一个更为微妙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机构才能获得所需的各种各样人才,才能容忍、甚至鼓励工作人员中的不同脾气和不同性格。为了容忍差异,机构里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以任务为中心的基础上,而决不能以人的性格作为建立关系的基础。衡量工作成绩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必须要有客观的标难。但是,只有在不以人为中心来设置工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制订出客观的标准。否则.经常可以听到的将是'谁是谁非?'而不是'哪桩事是对的?'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要不多久,在做人事决定时,就常常会考虑'我喜欢这个人吗?'或者'他能被我接受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不再去考虑'他是不是很有可能会干得非常出色?'这样的问题了。
因人设置职位必然会出现顺从和偏爱的倾向,机构绝对不可以染上这种毛病。机构的人事决策必须体现公平、合理,不能带有个人因素,否则的话.就会失去能干的人才,或者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机构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否则就会缺乏应变能力,会失去表达不同意见的能力。而这种表达不同意见的能力恰恰就是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七章将对此进行专门讨论)。
常常可以听到这么一种弦外之音:能筹建起第一流管理队伍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与周围的同事与下属保持过分密切的关系。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挑选人才,而应当看他们能干些什么,看他们的工作表现,决不能看他们是否顺从自己。为了选好人才,管理者需要与其较为亲密的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据说林肯就与他的一些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员(诸如陆军部长斯坦顿)保持着一段距离,因此才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最高管理者。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在内阁里没有'朋友',即使与他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尽管在非政府事务领域中他们仍是十分亲密的朋友。马歇尔将军艾尔弗雷德'P'斯险,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的关系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都是一些热心肠的、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善于结交朋友的人,但是他们懂得必须将他们的友谊保持在'公事'的范围之外。他们认为,是否喜欢某人或者赞同他的观点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造成矛盾和不和就行了。只要他们不与一部分人保持过分亲密的关系,那他们就能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有各种各样人才组成的管理队伍。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的确需要因人设事。即使像斯隆先生那样一向不主张因人设事的管理者,当他面对查尔斯'F'凯持林这位天才发明家时,他忍不住为其设置了一个工程技术部门,这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早期的工程技术部。罗斯福也曾打破过各类常规,让身体极差的哈里'雷普金斯能作出其绝无仅有的贡献。不过这样的例外总是极为罕见的,它只适用于那些有超群的才能、从事非同一般的工作、并取得杰出成就者。
那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如何来选拔人才而又不致陷入到因人设事的泥潭中去呢?
一般来说,有四条规则可以遵循:
1.首先,他们知道,职位不是上帝或自然而然设立的,而是由非常容易犯错误的人来设计的。因此,在设计职位时,得要非常小心,干万不能搞出一些'不可能完成的'职位来,千万不要设置出普通人没法做好的职位来。
这类事情时有发生。有些职位从字面上看还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上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一个接一个颇有才能的人都尝试了这个职位,但是没人能够成功。一年半载之后,所有的尝试者都失败了。
这样的职位,我可以肯定地说,开始时都是为某个非同寻常的人所设置的,它只适合某个人的一些持殊气质。要能胜任此职位,就必须要有各种不同的气质,而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人们或许可以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各种高超技能,但要他们改变自己的气质却是谈何容易。因此,'个需要具备好几种不同气质才能做好的职位常常就变成了一项无法胜任的工作,一项致人于死地的工作。
总之,这第一条原则就是:如果某项工作已连续使二三个人觉得无法胜任,而且这些人在过去都曾有过良好的表现,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项工作是不可能做得好的,这样的职位就必须被重新设计。
差不多每本关于营销的教科书都这么说:销售与广告和促销是联在一起的,这三项活动都出同一个销售主管负责。但是'些知名的消费品生产厂家的经验说明,由一个管理者全面负责营销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在实地销售(调运产品)方面有很高的效率.而且在广告和促销(如何用人)方面也要有很高的效率。这就要求做此项工作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是很难休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的。
要当好美国'所规模很大的大学的校长,也是一项很难胜任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尽管他们在当校长前工作都做得很有成绩,但当了校长之后工作做得还可以的只是极少数。
如何当好一家大型跨同公司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这大概也是'件很难做好的工作。特别是当一些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时,比如增长到公司总产销额的五分之一时,如何协调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非常困难、甚至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项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按照产品类别作全球性的重新调整(就像荷兰的菲利普公司所做的那样);要么按照全球市场的不同社会及经济特点,重新组织产销力量。比如,可将该项任务一分为三:一个负责管理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的产销业务;一个负责发展中国家(拉美大多数国家、澳大利亚、印度及近东);另一个负责其余不发达国家方面的业务。已有好几家大型跨国公司走的就是这条路。
大国的大使今天所面临的也是这么一种困境。现在的使馆已变得如此庞大、如此僵硬,他们的活动也是如此分散,以至于任何哪一位大使都会觉得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做好他的首要工作:了解驻在国的国情;了解驻在国的政府及其政策;了解该国的人民,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并信任自己。尽管麦克纳马拉负责五角大楼工作时使尽了他的能耐,但我还是要说美国国防部长之职位是很难做得好的(我承认,没有国防部长当然也是不行的)。
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管辖下的职位都设置得合情合理。如果经验证明职位设置得不合理,那就不应该再去寻找什么天才来做这项不可能做好的工作。相反,管理者应该重新设计这一职位。不能用天才来测试自己的机构,管理者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只有让普通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这才是考验机构好坏之关键。
2.用人之长的第二条规则是确保每个职位既有很高的要求,又有较宽广的范围。它应该带有挑战性、能使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它也必须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使你能将与任务有关的优势转化为重大的成果。
然而绝大多数大机构并没有这样做。他们总喜欢把职位设置得面很窄,由于工作人员只是被要求在特定的时间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因此,所设计的职位面再窄也没有关系。然而。管理者的工作不只是将人安置到某个职位上去,任何复杂职位的要求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这种变化会来得很突然,于是一些本来'完全能适应'的工作人员'下子又都变得不适应了。因此,只有把职位的范围设置得大一些、要求高一些时,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情况有所变化时能去适应新的需要。
这条规则对初任职的知识工作者特别适用。刚刚参加工作的知识工作者,更要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一开始工作,其标准就已经定下来了。这些标准不但将要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而且将是衡量他们的能力及贡献大小的尺度。只有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们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学校里则只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那只能在真正开始工作之后,比如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在企业里工作,或者在政府机关里工作。不管是对刚开始工作的知识工作者本人,还是对机构里的其他同事或上级,自己到底能干些什么,这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一件头等大事。
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尽早地搞清楚这个职位对自己是否合适,或者说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是否合适。对体力劳动来说,要测试一下某人是否合适做某件工作是既方便又可靠。我们完全可以事先测试出来某人是否适合当木工还是当机械工。但对知识工作者来说,都找不到类似的测试方法。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并不是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技能,而是'种总体素质,这种素质只有在实践的考验中才能被充分地显露出来。
对一个木工或机械师的职位,人们都是根据工艺要求确定的,因此,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这一工作不会有什么变化。然而,为了确保知识工作者在机构里确能有所贡献,机构的价值观和目标至少与本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显得同样的重要。一个年轻人在某个机构里觉得有用武之地,但是到了另外一个机构也许会觉得有劲使不上,尽管对旁观者来说,这两个机构表面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所以,一个人所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应该既有利于他来测试自己,也有利于他对机构进行测试。
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构,比如政府机关、大学及商业机构,并且也适用于同'类机构之间。我还从未见到过有哪两个大企业其价值观和所强调的贡献会是一样的。学术单位的行政领导人对如下这种情况心中十分清楚:'位教师在某所大学里工作觉得很开心,工作也很有成效。但是当被调到另'所大学之后,他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会变得闷闷不乐。尽管国会中的文官委员会(ctvHservMecommission)试图让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遵守同样的规章制度,并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这些部门,然而只要这些部门运转几年之后,就必然会带上各
自明显的个性特征。各个部门都会对其雇员的行为难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帮助这些专业人员做到卓有成效并有所贡献。
人在年轻时,要调动工作并不难,这在西方国家中至少是正常现象。然而,当某人在同一个机构内部呆上了10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再要想调动就会变得很困难,特别是对那些工作缺乏成效的人更是如此。因此,年轻的知识工作者应该早早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现在的位置以及我所他的工作能不能充分发挥我的优势?'
要是某人一开始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太窄、难度太小,只着眼于如何抵消其经验不足.而不重视如何发挥其长处的话,那么他根本就无法提出上述问题,更不要说回答这个问题了。
每次对年轻的知识工作者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管他们是军队里的医生,化学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工厂里的会计师或工程师,还是医院里的护士。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并有所成就的人恰恰就是那些能力正在受到挑战、并感到有用武之地的人。而一些常常遭受挫折的人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抱怨道:'我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些年轻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太狭窄,没有机会面临挑战.因此.他们要么扬长而去,要么在工作上毫无成就可言,很快就变得玩世不恭,未老先衰。到处可以听到管理者发这样的牢骚:许多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很快就变得毫无激情了。其实,应当受到责备的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将这些年轻人的工作范围定得太窄,使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才变得消沉起来。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绝不会只看到职位的要求,他会首先考虑被用之人究竟有哪些长处。换句话说,在决定将某人安置到某个职位上去之前,管理者早就对此人的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而且在考虑时绝不会只局限于此一职位。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广泛采用今天这种评估程序来鉴别人才、特别是知识工作者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管理者在做出是否让此人担当重要职务的决定之前、先对其有个正确的评价。
尽管几乎所有的大机构都有自己的'套评估考核人才的程序,可惜这些办法很少真正被采用过。管理者口口声声地说道,他们每年至少要对下属进行一次评估考核。但是,据我所知,他们自己却从未被他们的上级考核过。情况通常是这样:考核的表格一直留在档案里,而当需要作出人事决定时,谁也不会专门为此去翻阅档案,大家都认为那只是一堆废纸而已。持别是上级,几乎从来不对下属进行当面考核。其实,这种当面考核正是整个制度的关键所在。在为一本有关管理问题的新书所作的广告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该广告语将对下属的当面考核说成是一件最最令上级'难堪的工作'。
目前被绝大多数机构正在采用的那套评估方法,原先只是为临床心理学家或研究变态的心理学家作诊断用的。临床医生是治病的专家,他所关心的是病人的毛病,而不是病人健康的方面。他知道病人找他是因为他们有毛病。于是他很自然地会将对来者的评估看作是诊断疾病的一个过程。
我是在第一次与日本管理界接触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当时,我正在给他们讲关于管理者培训问题的课,我十分惊异地发现:尽管前来听课的都是大机构的高层领导人,在他们中间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搞过什么评估。我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搞评估,有一个回答道:'你们的评估只着眼于揭露某人的毛病和短处。既然我们的制度既不可以随便辞退人,又不能剥夺他提高和晋升的机会,那么我们干什么还要搞那种评估呢?恰恰相反,我们对雇员的短处了解得越少,情况也许会越好。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个人的长处以及他能干些什么,而你们的评估对此却并不感兴趣。'西方心理学家也许并不同意这种分析,但那的确就是每个管理者(不管他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或是德国人>看待评估的传统方法。
总的来说,日本人所取得的成就也许值得我们西方人去反思印回味。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实行的是'终身雇用的就业制度'。一旦某人上了某个机构的名单,他就可以根据其年龄和服务的期限,在他的工作范围内不断得到升迁。比如,开始时当工人,接着再当白领雇员或专业人员,然后再当行政管理人员,而他的薪水每隔15年便可以翻一番。他不能辞职,也不能被解聘。这一情况将会延续到45岁,在45岁后工作人员之间才稍稍有些差别'极少数人,出于杰出的能力和贡献,将被挑选去担当高级行政职务。这样的一种制度怎么能与日本已经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相一致呢?答案很简单:日本的这种制度迫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忽视别人的缺点。因为他们不能辞退雇员,于是日本的管理者总是设法寻找能完成某项任务的人选。这就是说,他们看人总是着眼了别人的长处。
我并不想推荐日本的那种制度,其实那种制度远非完美无缺。在那种制度下,比例很小的'部分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的人正在做着各种各样的重要工作,而其余绝大多数人都得由机构养着。如果我们确想从自己传统的灵活性中取得更大的效益,那么日本人的这种'见人之长,用人之长'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果上级对下属的不足之处很当一回事,就比如我们的评估工作所要做的那样,那么这无疑将会毁掉上下级关系中较为真诚的那部分感觉。许多管理者实际上强加给他们的这种评估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而只按自己的直觉来办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着眼于寻找人的毛病和不足之处的那种评估看作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与前来寻求帮助的人讨论他的毛病,那是医生的责任。可是谁都知道,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关系、它与上下级之间的权威性关系完全是两码事。这种讨论别人的毛病的做法会使在一块工作变得很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管理者不想采用这种古板的评估方法是不足为奇的。那只是在错误的场合下,为错误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种错误的工作方法。
评估及其背后的指导思想也有过分强调'潜力'之嫌疑。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不可能提前去评估某人的潜力,也不可能脱离他正在做的事情去评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潜力。'潜力'只是'有希望'的一个代名词罢了。即使希望继续存在,它也可能无法实现;而另一些人尽管从未显示出过什么希望(如果仅仅是因为不曾有这种机会),但他们实际上却做出了成绩。
真正可以评估的倒是工作成效,真正应该去评估的也是工作成效。这也是必须将职位设置得面较宽而有挑战性的另一条理由,另外,这也是为什么个人必须认真考虑自己对机构的效益做出什么贡献的理由,因为只有在机构希望工作人员做出具体成绩的背景之下,才能恰当地去衡量某个人的工作成绩。
但总还是需要某种形式的评估办法.否则当一个职务需要某人来承担时,就没法对某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往往需要自己来拟订一种完全不同的表格。表格一开始便是此人的一段记录:在当前和过去不同阶段,机构希望他所能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各阶段中的实际工作成绩。接着,表格便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哪方面的工作他(或她)确实做得比较好?'
(2)'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有可能完成得较好?'
(3)'若想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需要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子,我愿不愿他或她在此人手下工作?'
(a)'如果愿意,理由是什么?'
(b)'如果不愿意,原因是什么7'
实际上,这种评估要比以往的评估严格得多,而且评估的重点又是放在人的长处上。它是以某人能干什么开始的,而他的短处只是作为完成任务和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某种局限性的面目出现的。
与其长处无关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b)。下属(特别是那些聪明、年轻、有进取心的下属)总是会以某个强有力的上级作为塑造自己的榜样,所以,如果机构里的某个管理者很有魄力但也十分腐败的话,那么他将会给机构带来很大的破坏性。这样的人若是自己单干,或许会很有成绩,就是到机构里来干,只要不给他任何支配别人的权力,那他也许还可以混得下去。倘若有权在手,那他就会有破坏性。这就是管理者的缺点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唯一一个方面。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如果缺乏正直和诚恳那就有可能会搞糟其他一切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缺点就不再是发挥长处和做出成绩的'种局限,它完全可以成为某人失去资格的一个原因。
4.用人之长的第四条规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若想利用某人的长处,那你也得容忍他的短处。
历史上绝大多数伟大的军事统帅都是自以为是、自我欣赏和以'我'为中心的。当然,把这句话倒过来说是不成立的: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将军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但他们却从未被作为伟人而载入史册。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比如一个政治家若不胸怀大志、立志要当首相或总统的话,那他很快就会被人们所遗忘,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有用的、或者非常熟练的政治家而已。自信世界或国家需要他的人是小会满足于只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政治家的。如果形势危急、需要帅才的话,那么人们肯定会接受诸如迪斯累里或富兰克林'D'罗斯福这样的领导人,而不会在乎他们的态度是否谦恭。在贴身仆从的眼中大概是没有伟人可言的。不过产生这种看法的问题却出在仆从的身上。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主人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一些无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与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毫不相干的。
于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常常会问道:'此人是否在某个重要方面有所特长?此特长与他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没有关联?如果他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那会不会给机构带来重大的变化?'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就会用此人。
有一种错觉,似乎认为两个平庸之辈加在一起就可以达到一个能人的工作效果。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很少会受此错觉的影响。他们知道,按通常情况来说,两个平庸之辈若在一块工作,其效果还可能不及一个平庸之辈来得好,因为有两个人就会产生内耗。他们觉得,要说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不喜欢笼统地说某人是个'能人',而只会说某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方面是个'能人'。这些管理者总是结合具体任务来寻找别人的长处,以达用人之长的目的。
这也意味着这些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抓存在的问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以下这些论调尤其不敢苟同:'我不能放弃此人;没有他,我便会有麻烦。'他们知道,出现'此人不可缺少'的论调大概有三种解释:其一,此人实际上很无能,只有在受到仔细照顾的情况下才能生存下来;其二,他的长处被误用来支撑一个自己很难站得住脚的上司;其三,或者是他的长处被误用来延缓某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如果还不是有意要掩盖这一严重问题的存在的话。
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位'不可缺少的人'应该立即调走才好,否则,这种误用别人长处的做法将会毁掉此人可能具有的任何长处。
在第三章里,我们曾提到过一位采用非常规手段有效地培养一家大连锁店的基层管理人员的总经理,而他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他听到别人说起手上有个不可缺少的人,他就会将此人调离原来的岗位。'因为这意味着,'他这样说道:'要么他的上司无能,要么这位下属不行,也可能是两个都不行。至于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当然越早弄清楚越好。'
总的看来,只有通过对工作成绩的检验,才能选拔出最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才,应该把这一条作为坚定不移的制度。其他一切反对论调,诸如'他是不可缺少的'那里的人不会要他的'他还太年轻',或者'我们从来不派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到那儿去'等等,你都可以不必加以理会。不仅工作需要最棒的人,工作有成绩者也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机会。因此,用人要着眼于机会,而不要去考虑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但会有利于创建一个有效的机构,而且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献身精神。
倒过来说,管理者有责任将一贯完不成任务的人(特别是经理)调离其岗位。否则,他们势必会腐蚀其他人,而且对整个机构来说也不太公平,甚至对其下属来讲也不太公平,因为那些下属由于他的无能而失去了许多可以取得成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如果留在原来岗位上,对他本人来说也是够残忍的,因为不管他承认与否,他自己也知道无法做好这项工作。他会在压力和极度紧张的情绪之中逐渐走向自我毁灭,因此,说不定他自己就在不断地祈盼着能早日离开这一岗位。不管是日本人的'终身任职制',还是西方各种类型的文官制度,它们都不主张撤换已被证实的不胜任者,这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犯这样的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将军曾坚决主张立即撤换没有杰出表现的将军们。他认为.如果让这些人来指挥,那是与军队和国家赋予军人的责职背道而驰的。马歇尔坚决反对如下这种论调:'我们找不出人来接替他。'他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是此人无法胜任工作,至于如何去找可以接替他的人,则是下一个问题。'
马歇尔还认为,要撤掉某人的指挥权,这与其说是反映了对某人的看法,倒不如说是对任命他的人的一种看法。'我们只知道此职务不适合他,'马歇尔解释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干别的事也不行。任命他担任此职务是我的过错,现在还得由我来给他再找个合适的工作。'
总之,马歇尔将军在如何才能用人之长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他在30年代中期担任陆军要职时,陆军中根本没有年轻的现役将官担任要职。(马歇尔自己被任命时,离最高年限也只差四个月了。1939年12月31日正好是他的60岁生日,到那时就不可能再被任命了。幸好他是在同年9月1日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的。)当时,那些未来二战中的将军们还都是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军官,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有当将军的一天。而马歇尔将他们挑选出来,对他们进行了培养和训练。艾森豪威尔是这些人中年龄稍大的一个,但在30年代中期,他还只是个少校。可是到1942年,马歇尔已经培训出'大批美国历史上最为能干的将军群。在这批人中,没有一个是不成功的,而且他们都是第一流的。
这是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奇迹之一,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恰恰就是这么一位外表上缺乏'领导素质'的人,他没有蒙哥马利、戴高乐或麦克阿瑟那样的自信,也不像他们那样富于不可抗拒的魅力。马歇尔有的却是原则。'这个人可以干什么?'这是他常常留在嘴边的一个问题。假如某人能干出些什么,那么他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次要的了。
例如,乔治,巴顿将军是'位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强硬骠悍的战事指挥官。但在和平时期,由于缺乏职业军人和参谋官员必须具备的成功素质,他便频频遇到麻烦。尽管马歇尔将军本人并不喜欢巴顿那种颇为潇洒的炫耀作风,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巴顿解脱了闲境。
只有当某人的缺点或短处妨碍了他充分发挥其优点和长处时,马歇尔才会关心起这些缺点和短处来。他通常是通过给某人以合适的工作或职业机会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缺点和短处。
30年代中期,年轻的艾森豪威尔才是个少校,可是马歇尔却有意将他安置在作战计划部门工作,以帮助他获得系统的战略知识。这种知识对一位高级军事领导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艾森豪威尔虽然没有成为一位战略家、但他却因此懂得了战略的重要性,并对战略计划工作产生了某种敬意。这一经历使他克服了某种严重的局限性,使他在做组织和策划工作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马歇尔喜欢提拔最有才干的人,尽管原单位也十分需要这些人。当原单位的人'通常都是高级领导人请求他不要调走他们,因为他们在那里是'不可缺少'的人才时,马歇尔总是这样回答:'这是工作之需要'是此人发展之需要'也是军队建设之需要。'
在他的一生中,只有过一次例外,那就是当罗斯福总统觉得实在离不开马歇尔,恳求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时,他毅然决定将欧洲最高统帅的职位让给了艾森豪威尔,自己却留在了罗斯福的身边,从而放弃了实现毕生最伟大的理想的一次机会。
后来,马歇尔终于意识到(别人也可从他的经历中学到这一点),每做一次人事决定,就好比是下一次赌注。然而,只要能抓住某人有什么长处这'条,那么至少可以说:你的赌注下得有些道理。
对于下级的工作,做上级的应有一种责任感,因为他们掌握着下属的前程。确保下属的长处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得卓有成效,那也是道义上的一种需要,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管理者如果只注重下属的缺点和短处,那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尽量发挥下属的长处,这不但是管理者必须对机构承担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管理者必须向其下属承担的一种义务。机构也应该为发挥个人的长处提供方便,尽管个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短处和局限性。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它几乎已成了机构成败之关键。脑力劳动的分工在二三十年前还是很有限的。在德国或北欧国家里,要想当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就必须要有一张读法律的文凭,如果是数学家,根本就不会被聘用。当时的年轻人,若想以脑力劳动来谋生,其可选择的范围十分有限,最多只有三四种选择。而今天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职位和工作,知识工作者已有了充分挑选的余地。在1900年前后,脑力劳动主要还是局限在一些传统的领域,诸如法律、医学、教育和神学。而现在几乎有好几百种不同的学科。另外,各门知识领域也被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特别是企业和政府部门,情况更是如此。'
因此,今天人们就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领域,而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削足适履。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年轻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显得越来越困难了,因为他不一定能得到有关自己和有关工作机会的各种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个人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发挥其长处就显得越加重要了。同时,如何使机构里的管理者重视自己及下属人员的长处,努力地去发挥这些长处也显得特别重要。
所以,用人之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它也是一个单位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这种素质对知识界里的个人和社会来说,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调动上司的积极性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其上司的长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所见过的管理者,不管是企业界的、政府部门的,还是其他机构里的,都会这么说:'在管理下属时,我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但是,我怎样才能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其实,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是极容易的,不过只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懂得其中的奥秘。其诀窍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去发挥上司的优点和长处。
在具体做法上当然应该谨慎小心才是。实践与传说是不同的,在实践中下属一般不太可能从职位或声望上超过其不称职的上司。假如上司没有得到提升,那么其下属往往也只能被埋没在他的下面。如果这位上司因不称职或干不好工作而被解除职务,那么继承该职务的也不大可能是其年轻、精明的副手。新上司通常总是从外部调进来的,而且还会带来他自己熟悉的年轻有为的副手。相反,如果上司工作很成功,并迅速得到提升的话,那么其下属也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暂且不谈谨慎小心,如何使上司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仿佛是拿到了一张通行证,它有助于下属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贡献上,并可帮助自己完成想去做的工作.取得希望取得的成就。
采取拍上级马屁的做法是无助于发挥上司的长处的。想发挥上司的长处,就得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形式向其提出建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相信:上司也是通情达理的,而年轻精明的下属往往体会不到这一点。既然上司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么他也会有其长处;当然,他同时也会有局限性。若能在他的长处上下功夫,协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下属实际上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如果把功夫下在上司的短处上,那么其结果就会令你感到沮丧。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上司有什么擅长?'哪些事情他曾经做得持别好?'为了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他还需要了解哪些情况?'我可以为上司做出些什么贡献?'至于上司有哪些事情干不了,你根本不需要操心。
下属有时总想'改变'他们的上司。精明资深的公务员总想将自己看成是刚被任命为该机构政治领导人的导师。他总想让上司从其局限性中摆脱出来。他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新上司有什么擅长?'如果答案是'他擅长与国会、白宫和公众搞好关系'的话,那么他就会设法能让他的上司发挥这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如果没有很好的政治技巧来阐述自己的想法,那么再好的管理和决策也等于零。一旦这位政治领导人知道他的手下支持他,他就会在管理和决策上更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懂得,既然他的上司也是人,那么就会有自己有效的方面。他就会设法去发现这些有效的方面。这些方法也许只是些处事的习惯和方式,但它们却是客观存在着的。
我认为,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人大致上可以分为'听者'或'读者'。只有极少数人是例外、他们通过与别人谈话来获取想要的信息,通过自己持有的心理感应来观察谈话对象的反应。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属于这一类人,丘吉尔也明显地有此特点。有些人既喜欢听取意见,又喜欢阅读材料'时常需要出庭的律师不得不两者兼而有之一一'这样的人也算是个例外。'般来说,对喜欢当读者的上司,你谈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他只有在读过材料之后,才能听取你所提出的问题。同样,如果你向喜欢听取口头汇报的上司提交一份长篇报告的话,那也只能是浪费时间,因为他只有在听取口头汇报时才能抓住要点。
有些上司习惯于让你将事情的主要内容摘要在一页纸上,艾森豪威尔总统就特别习惯于这种方式。有些上司则能在下级提出建议时追随其思路,因此需要下级做出详细的介绍,否则效果就不会理想。也有一些上司愿意阅读厚厚的报告及大串数字。还有的则愿意在一开始便参与进来,这样在最终需要决策时就不会显得太突然。还有的上司不愿听取别人的建议,除非下级能拿出较为'成熟的'想法。
研究上司有哪些长处以及如何发挥这些长处的作用,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它所涉及到的,与其说是'提什么建议'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如何提出这一建议'的问题。这就是说,在向上司提出建议时,要特别注意的不光是内容.更重要的倒是陈述一连串有关事项时所采用的先后次序。假如上司在政治方面有优势,而且此优势恰恰与这项工作有关联,那么在向他陈述建议时首先就应从政治方面入手。这样会有利于他抓住问题的要害,并在制订新政策时能有效地发挥他的优势。
观察别人,我们都很'在行',可谓是旁观者清。因此,要让上司发挥有效的作用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抓住上司的长处,了解他们可以起什么作用。它要求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上司的优势和长处上,这样就不会在意上司那些与工作无关的缺点和短处。'个人如果想当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么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比这件事情显得更为重要了。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管理者想把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就必须从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出发,注意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长处。
我所认识的绝大部分管理者,不管是政府部门的,还是医院里的,或是企业界的,他们对自己干不了的事情都十分清楚。对那些上司不让干、公司政策不允许干以及政府禁止干的事情,他们有时过分敏感。因此,常常满腹牢骚,把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都浪费在抱怨声中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然也会关心自己所面临的局限性,不过他们总能发现,能做的事、值得去做的事还是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就在别人不断抱怨这不能干、那不能做的同时,他们却敢于去进行大胆的实践。结果是,那些把其他'兄弟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所谓限制,在他们面前竟然迎刃而解了。
一家美国铁路运输公司正面临着政府对公司的种种限制,公司管理层似乎觉得什么事都干不了。后来公司里新来了一位主管财务的副总裁,他对这些'告诫'一无所知。因此,他竟跑到华盛顿,造访了'州际商业委员会',要求他们批准他采取几项颇为激进的改革措施。'你措施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委员会的先生们对他这样说:'并没有违反我们的有关规定。至于还有一些内容,我们得要先试行一下,如果效果可以的话,那我们也会乐意支持你这样做的。'
'某人不让我干任何事情.'这种说法的确值得怀疑,因为它常常被用来掩盖自己的情性。就算是在有种种限制的地方(其实人们都是在相当严格的限制下工作和生活的),总还是有不少重要的、有意义的、相关的事情可做。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会主动去寻找这种事情来做。假如他一开始就向自己提出'我能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那么他几乎可以肯定地发现:实际上会有很多事情可做,就怕时间和资源有限。
如何使自己的长处发挥效应,这对培养人的工作能力和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
想了解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效果并不难。人活到成年,对到底是上午工作效果好还是夜里工作效果好,心中当然是一清二楚的。如果要撰写一篇文稿,是先快速拟出一份稿后再修改好呢,还是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直到成稿为好,他的心中也是十分明白的。若要向公众发表演说,是事先准备个演讲稿好,还是准备一个提纲为好,还是即兴演讲为好,他心中当然也是有数的。他也知道,自己到底是参加委员会工作好呢,还是自己单枪匹马干更好。
有些人只要手头有份详细的提纲.这也就是说事先经过周密的思考,他干起活来就特别有效;另一些人却只需要几条粗略的提示就可以了。有的人在压力下工作就特别来劲;另一些人则只能在时间较为宽余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工作,说不定还能提前完成任务。有些偏爱'阅读材料',另一些则喜欢'听'口头汇报。自己有些什么特点,自己最清楚,这就好比是要了解自己是左撇子还是惯用右手一样容易。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不过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不少特点和习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个性的基本持点,比如他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尽管这些东西是表面性的,但这些工作习惯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因素。大多数工作习惯都可以与各种工作相适应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这一点,因此就会按照需要采取行动。
总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努力地去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他会细心地观察自己的表现及工作效果,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哪些事情别人做起来要花九牛二虎之力,而我做起来却得心应手?'他会这样问自己。草拟一份报告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对另一些人来讲却会是难上加难。有些人觉得起草报告容易,但分析报告的内容,并在最后做出决定却十分困难。换句话说,他比较擅长当一名参谋,因为参谋只要把材料综合起来,把问题罗列出来。他不擅长当一名决策者,因为决策要负指挥的责任。
有人知道自己善于独立工作,从项目开始直至结束喜欢一个人自己干,而且还干得很好。也有人知道自己善于谈判,特别是进行情绪激烈的谈判,比如工会与雇主之间的谈判。当然,在每次谈判前他会对工会将会提出的要求进行预测,而对这些预测的准与不准,他的心中也是有数的。
当人们在讨论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时,他们很少会考虑到上述这些情况。他们想到的只是某门学科知识或某种艺术天赋。不过人的脾气也是影响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年人通常都十分了解自己的脾气。若想做到卓有成效,那么他就必须要将精力花在自己能做成的事上,并以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来做好这些事情。
如何对待用人之长不仅有个态度问题,而且也有个敢不敢去实践的问题。只要我们敢于去实践,用人之长就能越做越好。假如我们面对自己的同事、下属及上司能学会多问几个'此人有什么擅长?'少问几个'他有哪些事情于不了?'的话,那么我们很快就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就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就能很好地运用别人的长处。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向自己提出同样的问题。
若想让机构工作有效,我们就应该采取'创立机会,扼制问题'的态度。而这种态度首先必须表现在人事问题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将人(包括他自己)看成是可以开发的。他懂得只有抓住长处,才能产生效果。而抓住短处不放,那只会带来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短处,其他一切也都不存在了。
再说,他也知道人们总是把领导人的行事标准作为自己的样板来对待的。因此,他就会将自己的表率作用建立在充分发挥长处上面。
我们都知道,体育比赛中一旦创立了一个新纪录,全世界的运动员就有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有好长一段时间,一英里跑的速度一直未能突破4分钟。可是,突然间罗杰.斑尼斯特打破了4分钟这个者纪录。不久,世界上每个田径俱乐部里的一般短跑运动员的成绩都接近了4分钟那个纪录,而新的领头羊们便纷纷开始突破4分钟的界限。
在人类的活动中,领导人与一般人之间总存在着一个差距。如果领导人的表现十分突出,那么一般人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提高一位领导人的绩效要比提高全体员工的绩效容易得多。所以,他必须设法将有条件做出贡献和能起带头作用的人安置到领导岗位上去,安置到制订标准并能创造成绩的位置上去。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的长处上去,而对其弱点则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除非这些弱点影响了其现有长处的充分发挥。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正如《圣经》中的'塔兰特寓言'所说的那样,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让各人的聪明才智、健康体魄以及业务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机构的总体效益能得到成倍的增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