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张良的传奇故事很多:博浪刺秦、黄石授书、救危扶汉'他屡出奇谋、屡建奇功,看似神奇,实际上如果除去这些外在的光环,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张良,痴迷而执着、大度而多谋、真实而简洁,让我们对作为著名历史人物的张良有个直观具体的感性印象。
张良作为一介谋士,是属于谋之大者: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思虑深沉,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宽宏。张良胸有韬略,胸有奇谋,在中国传统俗语中也有一句'他有他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说明张良智计过人。然而,最终张良却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反而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刘邦的尊重。相比之下,他与同是开国功臣的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而比之后世被千古传诵,成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他也颇有优势-------他没有象诸葛亮那样'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他的确是道行高深的得道高人,深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杜门不出,屏居修练道家养生之术。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剖符行封。因张良一直随从画策,待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赞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张良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他始终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这也倍增黄石公授三卷天书与他的神秘感!或许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或许也是真实的历史。
回首历史上的人物与事迹,是为了古为今用。尽管现在社会时代开明了,再不是那种封建时代,但社会与人性中的各种负面因素始终还是存在的,我们仍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才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开国功臣的故事与结局,其实就是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张良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盖棺论定号称'帝王师',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