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窃的收成》-《失窃的收成》书评
如果说到意义,我想,也许大致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其一,作为一位在国际上非常著名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这是她第一本译成中文的著作,虽然此书并非专门谈论生态女性主义,但实际上在此书中,又确实表现出了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特点,包括对于第三世界所面对的特殊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的注重。其二,此书是国内不多的深刻地反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与那些跨国公司的复杂关系,并警示性地提醒人们注意第三世界国家在这样的发展道路所面临的可能的陷阱与危机。其三,仍是与生态女性主义和有关第三世界问题的立场相联系,对于许多以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发展的批判和反思。总体来说,也正像我在其导读中所讲的,这是一部重要的对'全球化'背景下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的反思性著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倒很自然,正因为其偏激,而才使其著作有一种特殊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才令人警醒。我留意了一下关于印度的报道,看来这样的书出自印度学者笔下,还真不是偶然的。我的感觉是,印度民众对于外国资本的反感,似乎比中国民众要强烈。例如最近印度西孟加拉邦发生农民与警察的流血冲突,导致14名农民死亡,邦政府不得不宣布搁置经济特区计划。这一事件的起因,是由于政府的经济特区计划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而农民不愿意失去土地,最终酿成流血冲突。在这个事件中,一方是印度的农民,一方是外国的跨国公司,还有一方是印度政府。农民和跨国公司冲突,政府虽然乐意让经济特区计划得以实施,但闹到民怨沸腾的地步,政府也不得不让步.我联想到第二章中的芥子油问题。印度农民本来主要食用芥子油,小型芥子油作坊和作为消费者的农民,在席瓦笔下被描绘成一幅不乏田园牧歌色彩的和谐图景。但跨国公司的大豆油打进来了,最终一次神秘的'芥子油掺假'事件让印度政府下令禁止一切芥子油的生产,于是跨国公司大获全胜,印度人民从此改为食用大豆油。这个故事中也是一方为印度农民,一方为跨国公司,还有一方是印度政府。只是在这个故事中,印度农民的反抗没有成功。印度农民的反抗是一个方面,不过,反抗是否普遍,以及成功与否,与社会文化和体制关系很大。不过,在这里,我倒更为关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即在这些反抗背后的理论支撑问题。欧美的富人自己要吃对虾,但人工养殖对虾对环境破坏很大,所以跨国公司就让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养殖,他们来收购。结果欧美富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吃到对虾,而印度的沿海地区环境迅速破坏。类似的故事也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反复上演,而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有时还为可以'出口创汇'而沾沾自喜呢。这种'先脱贫要紧,环境问题以后再说'的心态,在中国也常见。说到学术界的失职,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某些专业的研究生,本来是非常热衷于做与现实密切挂钩的'政策研究'课题的,但就是在'政策研究'这个方向上,我们很少看到国内有人做席瓦这种揭露弊端的课题,而那些点缀升平或无关痛痒的所谓'对策研究'则随处可见。这当然也不难理解,现在人们都很'务实',去做一个得罪跨国公司、批评地方政府的课题,资料又难找,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有害无益,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眼下国内谁会愿意做呢?国内与现实'密切挂钩'的'政策研究'之所以不会做这样的题目,那恰恰是课题设立者们的问题,以及国内课题的资助导向、评价体系以及其他更为本质的体制的问题。其实,那些资助项目的设立者,在设立项目时,就没有让项目研究去形成那种真正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而是更多地要为现实的政策唱赞歌和寻找理论支持,在这样的导向下,怎么会有像席瓦这样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