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远去的岁月致敬-《致一九七五》书评
林白的小说《致一九七五》,通过知识青年李飘扬对往昔光阴的追忆与重构,表现主人公和同时代青年的生活历程。林白以其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的'一九七五'画卷,读后让人唏嘘不已,它让读者反思自己梦想的深度和难度,从而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时代要求的道路。
《致一九七五》由两部分构成,作品呈现出朴素的民间叙述风格。小说的上半部分通过讲述'我'的同班同学的人生经历,展现他们人生旅途的变异。具有母性和牺牲精神的雷红长大后竟然跟一个已婚男人私奔,刻苦训练梦想当演员的张大梅一次次同梦想擦肩而过,跳舞的技术和劲头不如张大梅的童晓萌却当上了专业演员。林白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少年伙伴40年之间各自命运的沧桑变化,讲述不同女人的梦想破灭或成真的故事。
《致一九七五》虽然描写的是特殊年代发生的事情,却卸下了阴暗、抑郁的壳,把更多的笔墨投向个体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在一段段看似质朴的文字里,故事里的人物走过少年,穿过青年,来到中年。在他们身上既有时代的烙印,更多的是少年时代的人都会做的梦。林白用卢梭式的坦率告诉我们,相同的时代,不同的梦想,当然也就有不同的结局。
在《致一九七五》的下半部中,林白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一个知青真实的生活。林白通过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和简单的事实把那个时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都是要经历痛楚的,这种痛楚既来自于肉体,也会来自于心灵。林白的叙述语言体现出分散与凝练、从容与短促之间的巧妙平衡,个人化叙述充满了一种懵懂无知的生机勃勃的力量。她的思想在情绪的激荡之外,那种清淡、细腻而厚重的写作需要洞察与耐心方可捕捉。
在《致一九七五》中一切都充满了疲惫、怀疑和自我消解的味道。林白把女人的命运跟那个时代的特点进行了紧密结合,由细碎画面组成的1975年是'我'知青生活的开始,也是一代人真正成长的开始。书中的罗明艳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她跟情人怀了孕却仍旧不离婚;而另外一个人物郑放歌结婚生子后,人到中年又只身北上读博士。林白似乎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诠释生活中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对人性和世情的揣摩与描述中,借助自己笔下的人物诉说阐释了时代的心理特征。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时代对人性的限制和塑造力度也因人而异,在童晓萌身上我们会体味到命运对待女人的不公平;在雷红的身上,可以看到女性对爱追求的执著,在安凤美身上看到的是爱情的变异。当所有的事物都受制于时代的逻辑时,需要出现一些精锐的批判。小说与人物植根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反映本质。《致一九七五》把一代人从历史的缝隙之中找出来,积聚了他们的集体记忆。
倘若说'梦想'是人生之旅中贯穿始终的旋律,作家则以各自的方式演奏着它。林白也许是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如此不可思议。林白真诚的检视过去的岁月,避开喧闹的历史叙事,从众所周知的历史之中解读自己。《致一九七五》是林白用舒缓的文字演绎出的一曲命运交响乐,读者在倾听中流失的记忆在一点点地被唤醒。林白唤醒的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记忆,唤醒的更是时代的记忆,让我们向远去的岁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