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有句话说得好,大意是说,吃香肠的人,不应该知道香肠的制作过程。环保也是一样,看数据说话的人,不要过于追究数据怎么产生的,如果真要追究,你会吓得吃不香睡不着,因为环境根本没有什么好转(当然除了极少数典型'形象工程'可能象个样以外)。
我本人从事过环保工作,知道一些地级、县级环保部门的检测手段与内情,他们检测得来的数据,其实似是而非,是不真实的,是根据'需要'做出来的,但由于他们有资质,数据还具有权威性。现在环保部门,普遍是以收费代管理,收的费不是用于环保,而是用于办公条件改善、住宅楼、办公楼、豪华小车、公款消费上了,这种情况在各是普遍存在,不需过多解释的。
一个公认的例子就是,2007年初就有苏南提前出现环境拐点的报道,认为苏州市2005年人均GDP达8000美元,增速达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无锡市人均GDP过7500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只是几个月后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拐点'说就此销声匿迹。而2007年年度首次出现的所谓环保'拐点',也是在去年强行关闭1000多万千瓦高耗能发电机组以及大量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厂,国家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最严格的环保政策的条件下取得的,是政策刚性取得的,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环保部门管理得力,将现有污染源进行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环保部门根本不能居其首功。
对于既有污染源的管理,以我们身边所见,并未有多大成效。大家看看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农村中小城镇,大城市的郊区,有些什么改善吗?环境污染由于不是急切的危害切身利益,有时也是眼不见为净,所以很多人不是很关注。但是只要你想想,你吃的鱼,可能是在污染严重的河流里长大的,那些水可能有重金属污染(会大比例的富集在鱼体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你就感受得到了。
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而累积成的。我们不可能要求环保部门一下子解决问题,要求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但这种一年内就出现了拐点的'环保拐点论',显然也是不切合实际,好大喜功的。只要不实事求是,环境保护就会流于空谈,我们依然不能指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