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之路》-《流亡之路》书评
这条流亡之路.是爱国主义之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坚决不愿在日寇的刺刀尖下当亡国奴,孤身一人跌跌撞撞、冒死闯关投奔抗日大后方,一心一意为了求知识、学本领,为赶走侵略者,为建设祖国效力。好不容易穿过日本兵的封锁线,刚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就挨了当头一棒,受到拒绝、欺骗、压制、申斥、侮辱、剥夺以至关禁闭、罚劳役。好不容易进了一所简陋的兵营式的战时中学,不久又是国军在日军进攻面前仓皇大撤退,学校宣布解散,无奈又走上了艰苦的流亡之路。在同河南人民共同经历了水、旱、蝗、汤(指国民党军阀汤恩伯)的大灾大难之后,又在四川目睹了国民党党政军宪特的无可救药的腐败,并身受蛮横无理的暴虐。他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正因为热爱祖国,所以非改造这个国家不可!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条流亡之路,是追求真理之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一辈子究竟应该怎样生活?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多灾多难?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公理?他遭遇了人世间的种钟不平,但从不气馁,在'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不断地'上下而求索',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在广泛地了解社会和深入地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一旦接触到科学的进步的理论,哪伯只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思想便豁然开朗,看到真理之光在闪耀,指引着自己和伙伴们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与其说是共产党单方面用力把他们引到了解放区,还不如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实行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把他们赶到了这新的天地。真正的革命思想,不是任何外力可以强加和灌输的,而是人们的生活本身内在的种种因素合乎规律的发展,再加上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予以指引的结果.这条流亡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渤海边的烟台,到东海边的上海,从上海到南京转皖北宿县碰到日寇清乡扫荡而折回上海。在上海流浪了一段时间再去宿县,闯过封锁线到阜阳。阜阳的学校不收留,又奔到临泉和安徽河南交界的界首。被国民党军招生机构接受后,被当作营力使用在黄泛区沿大沙河逆流拉纤到河南漯河,然后同国民党地方政府抓来的瘦骨嶙峋的民夫一起赶着牛车,缓缓穿过因严重旱灾而十室九空的中原农村大地,到叶县进了战时中学。不久,豫西战局吃紧,又有大片国土沦陷,他们流浪到河南湖北边境的淅川。其中几十个流亡的孩子肩背行李,脚穿草鞋,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到湖北郧阳,逆汉江而行,经历种种艰险,到了陕南,有的病倒了,有的被艰苦吓倒了,另谋出路,最后只有六人到达川北,进入设在绵阳的国立六中。经过两年多的苦熬、苦学、苦斗,终于得到了党的指引,认清了前进方向。在这期间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但是,国民党统治区仍然阴云密布。他受到反动势力接二连三的折磨和迫害,最后摆脱特务追捕逃到西安,筹划去晋冀鲁豫解放区。过风陵渡到运城,但过不去封锁线,又不得不折回西安。得到信息可以到北平找关系进解放区,就打算到徐州北上。到郑州往东火车客运又停止了,就冒险步行走过中牟黄泛区二里多长的简易桥,到了开封。再往东,蒋军进攻解放区的战事正紧,又不能通行。折回郑州,南下经汉口到上海,从海上绕到青岛,经天津去北平,由地下党的同志引路,再过天津,靠机智加上买路钱穿过了封锁线。碰了这么多钉子,绕了这么大圈子,终于进入解放区,到了久己向往的北方大学。这条流亡之路,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道路,它距离今天的时代的确是很遥远了。但这遥远的路却是今天的青年和少年不可不知道的。再遥远,它与现在我们脚下正在走的路也是相通相连的。现在的青少年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今天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当年究竟为什么要参加革命,甚至以为是当年的革命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迟了。这本书有助于回答这样的疑问。人们看了这本书自然就会思索:在那样残暴的帝国主义和蛮横专制而腐败透顶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统治下,不起而反抗行吗?不革那种社会制度的命行吗?看看这本书,可以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节中了解,五十年前的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深山,是--幅一幅怎样的图画。山川固然不乏美景,人心固然不乏善良,可是侵略者和反动统治者在美景上肆意涂抹了太多的污秽,给善良的人们制造了太多的灾难。特别是把这本书里写的淮北农村和中原大地的景象同今天那里的变化对比一下,就更能明白五十年前的革命和二十年来的改革对于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看看这本书,还可以知道,五十年前的中国青少年,想要求学求知,想要做点合乎自己的愿望的事情,想要过几天稍微安定一点的日子,是多么难。看看这本书,还可以懂得,在艰苦险恶的环境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最可贵的情操,什么是最纯洁的爱情。 我相信,即使是不太热衷于读书的一些人,只要翻开这本书浏览一两章之后,也会被它吸引着继续看下去。没有经历过那遥远的时代和世事的青年和中年朋友,你们就不想知道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从半个世纪以前的坎坷的路上走过来的吗?幸逢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壮志未酬,老有所为。为了解除一些地区农民的贫困,至今他还在远程奔波,从中也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社会,看清了把中国改造和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的、各方面都无愧于社会主义称号的国家,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希望他把这几十年间,在这新的路程上的丰富而曲折的体验,再写一本像《流亡之路》一样真实而生动的书。那对我们这一代人和后来者,都是必要的,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