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正在发生的政权建设-《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书评

  • 基层治理:正在发生的政权建设

    '读吴毅著《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

    '刘'涛

    '在中国乡村的改革和社会转型日渐深入、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凸显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state'making)日益引起学界的思考。在这类思考中,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是:乡镇基层权力的运作究竟呈现什么特征?这种特征对于转型社会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影响如何?它们是如既往的宏观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仍旧表现出亟待改变的'强国家'弱社会'状况,还是如一些新锐学者所期待和论证的那样已经呈现出某种'强国家'强社会'的互动与双赢走向?本文所评论的这部被冠之以'中国经验'之名、长达52万字、由素享盛誉的三联书店推出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就是作者吴毅花费了5年的时间调研和写作,为我们所呈现的这样一部来自于田野,专事于上述主题的著作。该书以浓郁的后现代'小叙事'分析手法,以乡村政府(组织)的中心工作、城镇化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组织对突发性官民纠纷的处置等乡村日常政治为对象,借助于其所提出的'乡域政治'分析视野,将读者引入到一个被称为'小镇'的乡村政治场景之中,让人们在一览可称为当代基层政治风情剧的种种世象变化和悖论展演的同时,也跟随作者一起去思考那些经由作者那支老辣、理性、甚至于有几分冷酷的笔所揭示出来的由故事而结构、由结构而理论、由理论而政策改造的诸种问题,并力图去进一步求解笔者在文章开篇时所提到的那个核心主题。

    一、国家与社会:混沌中的强弱势纠缠

    '20世纪末,因社会转型而加剧的'三农'问题突出,乡村治理遭遇新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税费征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它以农民负担成为影响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及'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为表述特征[1],引发政学两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小镇喧嚣》选取了最能代表这一历史时刻特征的一组故事来展示底层政治的实态。这些故事细致繁复,曲折生动,却又镶嵌着始终为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从而让这部以解释见长的'小叙事'作品承载了许多人力图在大视角下探讨的问题。

    进入'小镇'这一'乡域政治'的场景,我们发现作者所呈现给我们的几乎处处是理不清剪还乱的权力'倒置'图景:

    '征收让基层政权成为讨要者,而农民则成了施舍者,所谓'要钱的成了孙子,欠钱的是大爷'。既然孙子向大爷要钱,干部除了自我矮化和套近乎,几乎找不到制度化的征收办法。[2](p.608)这种奇特现象出现的背景在于国家为了政治形象的塑造而三令五申不准强制征收,这样,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围绕征收而建立起来的日常互动的主动权转向农民,制度结构上的强者(基层政府)转化为微观乡域政治行动场景中的'弱者'。

    '农业结构调整让'政府'成了'包工头',农业结构调整本来是基层组织积极引导农业经济转型的利民措施,但是当这一利民措施成为上级考核指标与各级领导的升迁挂钩,就转变为一项所有风险都须由政府来承担的行政'工程',政府由引导者变成了'包工头'。诸如小镇的藠头种植:乡镇政府承包了所有花费,保证所有风险都由政府承担,在乡村干部多次动员,工作做足的前提下,藠头下种了,一年转眼而过,结果仍然延续'工程'的'宿命':大部分的村庄颗粒无收。农民的反应很'合理':一年的收成没有了,咱只有找'非'要咱种的'政府','政府'不解决就要闹到区里。小镇'政府'虽然认为责任不能全怪在自己,不愿意赔偿,但是又害怕问题闹大,只好赔偿了农民的全部损失,'赔了夫人又折兵'。积极行政的政府要为农民的不配合和所有风险兜底,这几乎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前提,效果好自然皆大欢喜,出现问题'政府'就是必然的'冤大头','政府因为强势和主动要为弱势和消极买单。

    '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强弱势纠缠是中国'社会'的某种常态:一方面,农民从无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得出的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民不与官斗',自认弱势;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弱势的角度出发,发展出的一系列日常权力技术'抗争术,讲'理'不讲'法'。'反正我没有钱,就这么了,看你们能把握怎么样?'这里'不讲理就是讲理',你又能怎么办呢?基层的强势权力在自认弱势者面前失去了'暴力化'的合法性,暴露出其对弱势者'耍赖'的相对无奈。这种纠缠使得诸如'依法治理'和'送法下乡'等作为国家政权建设一部分的治理活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没法进行。当基层组织的正式治理技术失效,农民再进一步借助国家大政策'以弱逼强',基层政府捉襟见肘就不难理解。但是这种表面上'官权退'民权进'的农民反制现象,并不意味着'民权'真的进了,'社会'真的强了,而是农民在当前特定'社会'条件下,以自认弱势为前提对制度裂隙与政策不接轨的利用[2],相应的,只要基层政府做出适当调整,放下身段,当当'青皮手',农民在争取到一定利益之后还是要配合的。

    在小镇开发过程中,上述逻辑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前政策规定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实际上村级组织根本没有能力在土地开发中集合全体村民意见,代表他们与开发商谈判,而单个农民与开发商谈判成本太高,所以乡镇政府进入成为了主导者,成为介于开发商和农民之间的真正主角。由此在各种经济开发的利益分配中由政府掌握主动,呈现出政府得大头、农民得中头,村庄得小头的利益分配格局[2]。农民可以对土地出让过程中自己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不满,但是只有找到合适的政策借口才能跟政府'耍赖',政府适当让步之后就完全可以对'无理取闹'者置之不理,他们自然会散去。

    '石场老板和基层政府的土地纠纷故事中,尤其能够感受基层政府对'青皮'手段的运用。纠纷发生于一群合法经营的采石场业主与从事土地开发的区、镇政府之间。政府原来出于发展经济的角度支持采石,后来发现土地出让利益更大,采石破坏了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到土地出让,遂由原来的支持采石转为关闭石场,并屡次反复。最后政府下定决心真正执行时,石场老板感觉投资过大关闭又不合情理,政府也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遂致纠纷。石场老板们也知道依靠诉讼会失败,就联合起来通过上访来使问题扩大化,自然政府也是应对有方。当石场老板上访有理、有节,依据'规则'来进行时,政府进行了适当让步;当老板们一再反悔,希望分次满足自己的利益,并'撕破脸皮'上访时,政府变得强硬,凭借其背后的制度支撑,与老板们较劲,一方面不断地说服教育,表明早关闭有奖励,晚了就强行拆除,概不赔偿,另一方面分化精英集团,优厚精英代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最终得以瓦解老板联盟。

    可见,基层政府在化解当下诸多内外矛盾时被逼从原来的'权力持有者'转换为'权力经营者'[3]角色,所谓的权力关系的'倒置'实际上并不存在,'倒置'言论只是某种理论谱系固化的思维模式下对角色和行为反差不理解的表现[2](p.614)。当小镇的农民和政府官员已经直面现实生活,发展出新的权力运作方式,我们很多理论工作者还出于理论高度而断言权力关系出现'倒置'。事实上,诚如小镇作者所言,农民的权力并没有增强,只是基层的治理能力在减弱,由此而出现了新的权力格局和运作模式。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国家政治治理内含的中央-基层-农民的三角关系有关,从权力角度而言,三者的强弱关系是顺序的,中央最强,基层政府次之,农民最弱;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而言,农民最强,中央次之,基层政府最弱。上述两种强弱关系的纠缠制造了税费改革中的各种倒置现象。税费改革意味着中央政府转变治理策略,以政治合法性诉求替代了原来具体的财政目标,相应的基层角色逐渐要从原来压力体制下的一级政府转变为服务体制下的一级机关。被剥夺了'暴力执法'的权力基础之后,基层政府'自然的'对强势的中央表示出'弱者'姿态,对中央的'倒逼'式改革进行'反倒逼',通过'诉苦'、抱怨、欺瞒、变通、推诿、得过且过、'能捞一把就捞一把'、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消极对待改革、尽量减少或不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4]。基层政府使用本来属于农民的'弱者武器'[5][1],其前提是权力关系上对中央政府的弱势,正如农民对基层政府的弱势一样;不同的是,新时代的农民出于对中央政策宣传的敏感,还利用了税费改革中对政治合法性的重视,以上访等方式'以弱逼强',让基层进退失据;面对权力关系相对中央的弱势和合法性方面的绝对弱势,基层政府只能以'青皮'待之,以对中央的示弱来消解权力的紧张,以对农民的自我矮化来消解合法性的紧张,以此为基础利用各种手段来包装相对农民的权力强势,以此来应对税费改革所造成的上下挤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变强只是拥有了更多的道义资源,从权力关系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基层政府的在权力的暴力性和合法性方面被双重削弱之后,治理能力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利用有限的权力和合法性来谋取税费改革后难以为继的自身组织运作。

    '市场因素的进入为上述权力关系运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央对经济发展的认定,基层对运作经费的渴求和农民对生活改善的需求,使得市场利益关系成为新的权力运作核心。税费改革破坏了原有的权力平衡,中央、基层与农民都在重新定位强弱纠缠,市场因素的进入更加剧了这种混乱。原来在税费征收中的反复谈判开始转移战场,而经济开发关键性因素'土地'、'石场'的集体所有制使这种'谈判'有了广阔的运作空间。乡官、老板和乡民都希望在如土地开发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小镇也成了围绕利益进行权力博弈的竞技场,行政建制的机构成为各方利益谈判的最好平台,基层政府终于获得了新的生存基础。市场化因素进入之后,以经济发展为最高目标,原有压力体制下的全能'国家'被迫让出一部分利益空间交给'社会'来运作,而集体所有制让小农和村官们失去了与各级老板的谈判资格。在这个国家与社会的'空隙'中,小镇政府的介入就成为必然,又由于基层政府受制于上面谈到的'纠缠'关系,农民的反制技术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无论基层政府、农民还是老板,其实都没有土地等物的最终所有权,所以他们争吵的真正目标只能在于利用原有'国家'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权治理效绩的削弱,社区公共利益的牺牲,其实都不难理解。在国家与社会难分难解的混沌状态中,被真正顾及的只有利益平衡,在公共目标上,政权治理者与被治理者陷入了一种双输的循环中[2](p.610)。'强国家'强社会'的互动与双赢的目标在这里演变成了'弱国家'弱社会'的排斥与双输的局面。

    '以宏大的'国家'社会'的结构性框架,很难真正呈现国家与社会混沌状态中强弱势纠缠人物的生动表演,只有以'事件'过程'的分析把国家与社会的实体转化为具体的官员,国家与社会才可以出现其具体的原型[6]。通过作者这种具体的安放回溯,底层政治的真实得以展现,很多停留在表层的宏大话语被最终解构,我们看到了国家与社会混沌状态中,底层政治所受的侵蚀与混乱,官不官、民不民,'礼崩乐坏'的准'丛林'境地[2](p.629),国家政权建设的最终目标任重道远。

    '

    二、政权建设:发生中的权力文化网络重建

    '

    '源于欧洲近代经验的国家政权建设概念,意指多中心的、割据性的权威体系逐渐转变为一个以现代国家组织为中心的权威结构过程。实际上,国家建设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化是围绕着国家建设这样一项主题展开的。传统上人们也总是倾向于用国家权力不断深入基层这个视角来解释建国后基层治理的变化,但是,上述理论对当下基层治理现状的解读总显得有些隔靴搔痒。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方法论上'事件'过程'分析策略的引入[7],以及对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深入研究[8],我们发现基层政权并未按照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规则治理乡村,基层在治理中凸现的是一种乡土性和地方性。张静则认为国家只注重目标和结果,并不特意阐发一种不同于地方的治理原则,一切由地方创造'这种做法使得基层政权除了利用国家合法化之外,并未真正共享一种治理原则[9](p.294)。无论如何阐释,当下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张力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社会的治理经历了一个从基督教牧师权力的发展到围绕国家理性治理术的转变,之所以可以实现这种转变,源于西方社会的自主法律传统系统化推进,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和制度系统,治理的展开亦以此为基础。市民社会的逐步发育,型构了国家与社会的两分,治理的形式理性逻辑在这种两分的前提下得以推进[10]。传统的中国社会则处于一种'皇权不下县'的集权体制下,对于分散的小农而言,'天高皇帝远'是常态。为使权威渗透于乡土社会内部,在帝国的体制下形成了'士绅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基层秩序基础[11]。基层士绅多出身于乡土社会内,面对的也是一个熟人社会,管治方式绕不开'乡里乡亲'的面子,法律相对失效。乡村内部日常事务的处理成为地方士绅的'俗务',官方甚至可以不去顾及这些琐事,国家与地方形成了一种相对分割的管辖权力。与国家体制若即若离的士绅阶层,主要依靠熟人社会中形成的威望来治理乡村,社会秩序主要由宗教信仰、家族条规、乡村规约等地方文化支撑,帝国既依靠这些文化网络,又让其处于自身合法性体系之下,塑造了一种国家与地方士绅社会的分合系统。

    '建国后,尤其在人民公社时期,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指向的政权建设急速行进,旧有的权力文化网络被打破,直接的政治权力无孔不入,整个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20世纪的中国政治也从传统的权威主义系统转变为全能主义系统[12]。从空间上看,这一过程往往表现为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改造,原有的权力文化网络被拆解,新的以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权力文化网络强势伸张。但是,全能型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很难以相对简单的意识形态化权力文化网络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中政治体系的自我调整,全能主义政治体制及其权力文化网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乡镇政府逐渐成为国家在乡村的代理人并获得正式的体制化权力,正是在全能主义体制逐步改革的过程中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村民自治的推行,是国家希望在现行体制下完善对乡村治理的新举措。有学者认为,村民自治是国家政权重建乡村社会的一种尝试,是国家有意识地利用、开发乡村传统资源,恢复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的努力,冀望在其基础上重建政权合法性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整合[1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从农村社会的部分撤退,国家在农村的权力弱化,农村基层组织出现了大面积的瘫痪,在基层政治中出现了普遍的'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的现象,如税费收取中的软硬兼施,乡村诉讼案中的'炕上开庭'。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者们认为,基层官员通过对正式权力之外的民间权力资源的巧妙运用强化了国家权力,从而强化了国家政权在农村中的权力效用[14]。这些分析倾向于强调国家权力虽然受到削弱,却仍然在不断下沉中利用各种'文化网络'自我强化,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强国家'弱社会'的逻辑仍在推进之中。

    '《小镇》则通过一些故事的深度叙述与分析给我们描摹了另一种图景,随着新世纪之初税费改革的深入,国家政权建设中'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似乎呈现出'弱国家'弱社会'的新逻辑。试看以下比较:税费改革前,'干部进了屋,数字一公布,大人吓得筛,小伢吓得哭,有钱就把钱,无钱就撮谷';税费改革之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给钱就收,不给就走'[2]。作者认为场景内涵的改变,表明在这场权力博弈游戏中政府和村组织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干部在面对一些'打不湿,晒不干'的'油抹布'时,陷入了一种权力运作失效的境地[2]。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意味着公共权力的去公共化过程,意味着公共权力治理权威的自动放弃或丧失[2](p.101)。这种'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在这里并不是强化了国家权力,而是一种无奈的放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税费改革使乡镇基层政府陷入了新时期正式权力与权力文化网络的双重困境。从正式权力的角度而言,基层由原来全能体制下的一级政府转变为服务体制下的一级机关,失去了'暴力'合法性的唯一根源;从权力文化网络的角度而言,税费改革中乡镇基层是承担道义责任的唯一载体,得不到任何同情,'自我矮化'是唯一的出路,有何可以支撑权力运作的文化网络资源可言?

    '过往的很多研究者都将政权建设被削弱的全盘责任归于基层政权,而乡镇政府在工作中面临的权力困境多被忽视,基层政府处于一种'失声'与'消失'的境地,这对于政权建设的正常发育是非常不利的。要理清乡镇的治理逻辑,就要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和境遇的真实性[2](p.86)。

    '抱持此种姿态,我们对小镇'开发'中的种种作为就会有更清晰的认知。在以'土地征收'为主的开发过程中,各种不轨行为似乎来了一次总爆发:乡镇干部希望不断压低农民的补偿,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民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种房'来赌开发'利益博弈的喧嚣仿佛成为唯一的声音,公共利益的牺牲成为必然,治理能力被削弱,围绕利益的非正式权力运作成为主流。对此,小镇作者提醒我们不仅要注意到底层政治迈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世俗化过程,更要注意到其中政权建设的新内涵。

    '税费改革完成后,作为国家一级政府的权力机构必须重新寻找正式权力和权力的文化网络的合法性来源。小镇政府已不再具有全能政治时期所具有的强制权力,国家的支持难以弥补税费取消农业税中损失的资源,在问题实在难以解决时,小镇政府寻求正式权力资源和权力的文化网络支持成为必然出路。搞开发、结构调整等经济发展,构成了小镇正式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而以此为导向,权力的文化网络则无所不用。对农民的'点发',对石场老板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甚至包括对灰色势力的利用'这些人一出现,农民立马就规矩了'[2](p.717)。

    '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形势下政权建设过程中权力文化网络的重建正在发生,虽然灰色化肯定不应该成为其方向,但是对此的深入分析能够昭示出政权建设新的可能性。以往国家政权建设学说遮蔽了基层政权自身建构的治理逻辑,基层其实在不断的按照乡土社会的逻辑规则与自身的生存理念进行治理技术的重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底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取消农业税并不能真正解决治理危机,只是提出了新形势下政权建设的新问题,同时也催生出政权建设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总之,现代的科层体制在面对庞大而分散的小农时,要达到一体化的治理目标成本极高,目前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基层治理,不借用底层的权力文化网络资源就难以达成任何目标,但是,过于依赖底层,尤其是'蛮'和'横'的底层文化,也许就会使各种灰色势力有机可乘,并最终改变政权建设的方向。对此,国家如何应对?是听任乡镇及底层文化自我浮沉还是逐步将其引入更加规范的发展轨道?正在发生权力文化网络重建的小镇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延续?仍然是值得我们记录和思考的问题。

    余论:小镇的故事还会继续,基层政治的前途仍然在徘徊中前行,也许如苏力所言:历史究竟如何发展,究竟会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如何形成,这类问题对于身在此山中的愿意思考并且有一点反思能力的当代人来说,大约总有某种无能为力之感[15]。但作品对治理过程的具体描叙,无疑使研究者推进了对当下乡村治理的认识。

    '

    参考文献:

    [1]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2]吴 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

    [3]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4]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 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

    [6]尹 钛:《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二十一世纪》,2005年6月号。

    [7]参考孙立平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张 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吕德文:《治水:第三条道路'评《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

    [12]邹 傥:《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4]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年。

    [15]苏 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

    '

    '

    作者简介:

    刘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通讯地址: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15926362368

    Email:liutao19823@163.com

    '

    此文得到董磊明副教授、鄢庆丰老师的指点,在此一并感谢。

    '

    '

    原文载'中国图书评论'08年第4期.

    '

    '



    '作者简介:刘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与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



    [1]斯科特在对东南亚农民抗争中提出的'弱者的武器'这一概念,斯科特所谓的'弱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缺乏集体行动能力的农民群体,'弱者的武器'则是指个人化的日常'抗拒'行为,包括欺骗、逃避、服从错误的命令、假装遗忘、离心离德、小偷小摸、造谣中伤、蓄意破坏等。而基层政府在权力运作中反用了农民的武器来行事。参见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 吴毅认为'油抹布'是当地干部对那些软硬不吃,长期抗税的老油子的一种称呼,有些类似于作者在《双村》一书中所描述和分析过的'大社员',但两者行为的基本取向不同。'大社员'是将拖欠税费作为一种与干部对垒、以争取自身合法权力的武器而运用,而'抹油布'则更多了些社会无赖的习性,因而他们各自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极不同。可参考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美丽乡镇》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NULL 书籍特色 “沅陵历史文化丛书”共十辑,分别是《辰河汤汤》、《历史回眸》、《楚韵流风》、《民俗风情》、《美丽乡镇》、《名胜古迹》、《美食方物》、《诗..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