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发现中国》书评
是什么样的庭院,即使在最黑暗的深处亦有动人的故事演绎;是什么样的传说,即使凄美悲伤亦流传千古。只有中国,在这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之中,才会有这样的存在。中国人历来将史料和传记看得很神圣。然而当我们看惯了中国史学家的鸿篇巨制之后,偶然翻看一下一个异乡人图文并茂的小书,不禁感到几分新鲜有趣.趣。《发现中国》这本书曾在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后又在日本和中国等地长期居住,非常熟悉东方生活方式。在这本书中,感受不到西方人常有的那种盛气凌人。布罗斯的描述是客观、公正的.在书中,西方'发现'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间接交往时期。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用大量的羊毛织物、黄金从希腊、波斯人那里换取中国的丝绸开始到唐代基督教立足于中国的首次尝试获得成功,再到元代的马可'波罗。这时期,神秘中国的富丽堂皇让西方人充满惊叹和顶礼膜拜。第二阶段是直接通商时期。主要从16世纪中叶达'迦马完成环球航行开始,先是葡萄牙人后是荷兰人、英国人,积极地从中国向欧洲贩运香料、丝绸、漆器和瓷器,以至于瓷器在欧洲极为时兴。1668年,路易十四命人在凡尔赛用瓷器建立了一座特里亚农宫,我们从书中的插图可以见到它非凡的美丽,可惜在1687年国王对它厌烦了,下令拆毁了它。这时期,西方人完全把中国理想化了。 第三阶段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变得紧张了。中国风格变成了品位低劣和古怪复杂的代名词。对于这一时期的论述,布罗斯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学者的态度。他认为,因为鸦片战争而产生的中国相对'开放'的局面,使得一大批资料雪崩般地涌现出来。而这些记录充斥着明显的错误和荒诞。这些资料的讲述者大都在中国做过短暂停留,对汉语一窍不通。有些只是转述同胞们的奇谈怪论。布罗斯写道,'从这时起,中国的传统文明与西方的文明新世界完全分道扬镳了。从前的差距变成了一道鸿沟'。 西方能对中国有所了解,功不可没的除了商人、旅行家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传教士,这部2000多年'发现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基督教屡败屡战,试图进入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儒雅、温婉,就像瓷器。中国人仿佛天生就不会把自己文明的繁荣建立在其他民族的痛苦和耻辱之上,即便在中国有这个能力之时。明代中国庞大的船队曾到达东南亚各国甚至更遥远的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但中国人带去的是友谊、丝绸和瓷器。这与西方到中国来,带来枪炮和鸦片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