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秦尼巴克》-《秦尼巴克》书评
我曾听傅查新昌说过,《秦尼巴克》是由物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想空间支撑的,这三大空间基本上概括了他对新疆人文历史的解读与阐释。傅查新昌总是赋予文学以一种普遍意义,并使他的作品直透生命的含义。《秦尼巴克》也不例外,使得生命变成了一种人性的审判和审美的历险。傅查新昌的感觉和知觉,似乎既悖理性又本真性,使作品像实际经验那样充盈着边疆人的心灵。他习惯于后现代性的视角观察世界,并用独特的语言来审视新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这个不可言的人性世界。所以,这部小说通过傅查新昌的文学理想,为边疆人寻找历史之根,寻找人类家园的原初意象。
浸润时代新潮,深受古今中外文化影响的傅查新昌,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尝试写作,迄今著有多部长篇小说、文艺批评集、诗歌、散文,而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秦尼巴克》,从他二十三岁就开始构想,经过二十多年反复思考,终于成为中国经典长篇小说之一。人们每天为事业奔波,可能获得短暂的满足感,特别是生活在高科快速发展、社会强烈变革的中国现代物质时代的人们,几乎无法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国家问题与民族命运,往往自己眼前的小范围里的一些琐事就可以很简单地把所有时间打发,或沉湎于儿女情长,或驻足于酒肉世俗,却也没什么可非议。然而傅查新昌没有随波逐流,他对边疆人的思维、习惯和态度,以及历史记忆、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投入了极高的个人关怀,并用不同角度来审视人们无序的心理问题,他的内心承载着现代人的忧患,进入独特的思想意境,借助富有个性的语言叙述,对文化印记进行了精神圈、培养基和记忆链的等领域的求解。一方面,他展示了边疆移民的生存状态、精神生活和祖国特征,就像莎士比亚那道给自己的誓言一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整顿乾坤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借助人性的镜子,映射边疆人的苦难,他喜欢纯度写作,喜欢出发的感觉,把自己置身于绚烂的文化语境中,通过艰辛的探求,努力解决着历史遗留的文化难题,他无法拒绝时代的召唤,更无法排遣文化语境对他心灵的巨大压力,最终他为《秦尼巴克》付出了血泪的代价,傅查新昌曾对他的评论家朋友李敬泽说过:'我值'。李敬泽说:'《秦尼巴克》没问题,我关心的是你受伤的身体。'
这说明他的《秦尼巴克》,就像一个私生子在灾难中敢于抛露公众,而它一出场便被'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出版总局列为中国1949年以来的经典著作。',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骄子',轰动了整个文坛。正如诸多评论家所说,这部小说对边疆移民遭受的苦难、作了明晰而透彻的描述,并以深刻而同情的人文态度,洞察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焦虑,具有普遍意义和史诗的气派。作为一直对历史问题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傅查新昌始终围绕情感空间,围绕边疆人的灵魂意象,对生与死、爱与恨、是与非进行深度思考,他的洞察力不同寻常,以趋势更新的视野看问题,开拓性地探索疆域,观察边疆人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气质。他对边疆人的悲壮故事,对边疆人的生存状态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他对人性之美的礼赞,对僵化的虚伪礼教有一种强烈的反抗欲望,传达了 200年来几代边疆人的心灵史,他还用集体无意识作为切入点,将原始思维、心灵结构和血缘幻想等因素,渗入文学的精髓,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使他个人的思想通过理想人格,价值重建和意义追求,整合出新的人生目标。
2008年秋天,我有幸到过傅查新昌的家中,感受过他读书和写作的环境,他每天读书写作的大房间简直就是书海,他一年四季埋头于书海,乐于追寻和反射中国文化的精华,能在澄清通明的思维中,毫无保留地为传统文化点出诠释的爝火,他据理力争地向陈腐的趣味挑战,为人们提供了亲切的启示。这种坚忍不拔的信心,来自于他对边疆人灵魂的把握,使他对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以梳理,边疆人民一度生机盎然的民族精神,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民族精神再次觉醒,但还存在其它因素,民族精神还是未能实现时代的转换,这是他的思想空间,他习惯于把社会的、制度的和善恶的人性符号,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去领悟。我一直认为,他有鲁迅的风格,'出淤泥而不染',以挑战的姿态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仿佛琴弦乐章久久萦绕于心悸,成为耐人寻味的一种审美动力。傅查新昌是沐浴中国现代变革的黎明之光成长起来的作家,毕生笃情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求索,他耐得住清贫与寂寞,这些都表现了他朴实的纯净气质,他始终把探索的根置于边疆文化历史情境中,表述生命体验和思想探索的语汇或范畴,而《秦尼巴克》倾诉了他心灵所感受的生命检验,独特的空间世界,使读者感到这不是灰色文学,而是韵着色彩斑斓的生命的深挚浓情。他以倾诉和祈祷的情怀,让读者解读边疆移民生活的困境,开辟文化精神的新境界,以人性审美方式解决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危机。
透视傅查新昌的小说,发现他的文学的美感让人看到他承载的精神资源,他的意识和思想是发自灵魂的。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对他的做人风格、处世风度、如诗如歌的文字、如气如虹的思想做一些简短的概括,他的情怀极其纯洁,他有许多辅助爱好,他能画一手好油画,对绘画艺术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会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唱一口好歌,他深邃的文化幽思,具有罕见的穿透力量,这使他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是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使我乐于去对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境界加以详细的探讨。他是天才作家,他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憧憬,这些足以证明他的才气卓越超众。傅查新昌的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民族命运,并加深对现代文学历史的理解。
我读完《秦尼巴克》后,感到十分震撼,这本书打动了我的灵魂,手捧这本'中国花园',一口气读两遍之后,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我初次尝试写文学评论。《秦尼巴克》寓社会政治于边疆移民的悲欢离合之中,将战争、灾难和普通人的苦难巧妙穿插,成功地再现了边疆地区的世事沧桑,描绘了各个阶级、各国野心家和各阶层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错综复杂的经历心态(小说内容简介)。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德英阿这个嬗变的戏剧人物,小说始终围绕着心灵的漂泊与迷乱,欲奋然前行却又疑惑彷徨的少数民族翻译官,这一奇特的人物牵引读者心灵,他用戏拟、反讽和篡改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新疆自晚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历史嬗变。《秦尼巴克》更让我们感受那些身负苦痛的边疆人的遭遇和心灵纠纷,让人倾听那个时代边疆移民在利炮铿锵、烧杀抢夺、喋血流泪、苦魂的悲鸣,让人们今天依然感到那回肠荡气的悲情与无奈,他能从生命情调来塑造人格命运,即把个体的自由和文学化的人生融贯起来,加强民族性价值理念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从而进入民族文化立场。比如小说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赋予了坚强的母亲们不惧屈辱人格,捍卫着灵魂个性。傅查新昌无不被女人肉体之痛、灵魂呻吟的遭遇经历而感到震惊,对一个富有文化良知、具有承担道义的知识分子而言,实在是可堪忧心的关怀,在他完成第五次对《秦尼巴克》修改之后,那是2008年10月15日在北京鲁迅文学院303宿舍,他痛快淋漓地大哭一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哭一场,是文学的终结还是新的开端?然而,他对小说中安娜这个人物的描写,始终是处在安顿中国人灵魂的价值秩序中,安娜这个人物对每个读者的灵魂产生极大的冲击,这位母亲的描写极其成功,构建地球是一个村,世上所有生命都能浩然同流,共同享受和平幸福,人类的母亲是没有种族血缘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类和谐的生命节奏和圆满的生活周期被搅乱了,生命呈现出一种被焦虑、漂泊、迷乱、恐惧所淹没的景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气质,每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都有个性差异,傅查新昌对文学探索显示了现代变革中的精神脉息,获得了宏观的思想价值体系。尽此而言,傅查新昌是具有浩荡气质,值得人们尊敬的作家,他活得纯粹而孤独,给人亲切和善良的力量。
《秦尼巴克》独树一帜,赢得中外读者一片惊羡的目光,今天的再版足以言证。《秦尼巴克》的确成功地描写出了众多复杂人物,宏观场面的恢弘气势,我想每个读过傅查新昌这本经典之作的读者,都会被他思想的博大和人格魅力震撼和吸引,折服于他这种超然的心灵姿态,不仅是他那诗样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从一个天山脚下只有三户人家的牧场走出来的作家,也是一个写出长篇巨著《秦尼巴克》的作家,这同样证明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坚忍不拔的态度与追求。我感慨他带着一种孤独、一种幽思、一贫如洗地完成耗尽半生精力的经典之作《秦尼巴克》的存在,这会让我思索很多很久,只有他这样的哲思才有他这部长篇巨著的诞生。
2009年1月9日写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