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浓情浇灌的花园
'评傅查新昌的《秦尼巴克》
'
' 吕益都
'
'秦尼巴克'中国花园',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名称,一块充满了热血与活泼张扬的生命力量的土地!傅查新昌的长篇小说《秦尼巴克》,从一种独特的切入历史的角度,以在'秦尼巴克'这片神奇地域上生存、挣扎、战斗的几代边疆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抒写了新疆边疆地区从清末至文革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与民族文化的源流。
傅查新昌的这部作品,最鲜明的叙述特色,就是以充满辛辣气息、强劲富于张力的叙述语言,把边疆地区汉、维、俄、英、日等各方势力搅动下的一次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一代代女人们悲壮惨烈的人生轨迹;一段段奇谲的相遇与情爱;一个个生命中人性的光芒与扭曲,编织进边疆地区'秦尼巴克'这个美仑美奂的土地上的文化之根与对历史的叩问之中。这些边疆地区灵魂的主宰者、历史的书写者,生命之河中流淌着先辈们抗击侵略、保卫家园的不屈呐喊。他们有着豪放的天性、彪悍的作风,在一轮轮的生存与毁灭的征战噬咬中,所磨练的对生活的渴望与技能,铺展着这一地域浓烈的社会生活画卷。
《秦尼巴克》中描写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敢爱敢恨,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有着饱满明艳的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无论充满母性与宗教情怀的安娜、纯情执著的阿香,深明大义的芙蓉,雍容干练的孟琼,还是梅芳、莲荣、音芝、永芳等,在她们的身上凝结着悲悯的情怀,凝结着属于家族的高贵精神,凝结着属于各自年代与美好时光的荣耀。她们的生命在波澜壮阔的边疆历史画卷中,在许多时候男性缺席、背叛与逃离中,或是显示出曲折狭促中的宽厚博大,或是在幽微暗淡中散发着明亮温暖的梦想气息。比如孟琼,在丈夫和儿子相继阵亡的时候,以女性的尊严维护与捍卫着'秦尼巴克'(新兵营)的光荣与秩序,同样,她又以女性的意识和情怀关切着儿媳妇们的命运,渴求着孙子的降生。孟琼和她最小儿子安庆追赶射杀那一群群黑狐狸的情节,无疑是诡异的,为其后家族命运,特别是女性的命运蒙上了不详的色彩。孟琼的离奇死亡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离去。在其后俄、英、日等势力不断渗透、侵略,以及阿古柏的叛乱、左宗棠的平叛收复、及至盛世才以及文革时期的种种动荡中,家族女性命运多舛,她们或以献身守寡的代价、或以牺牲奉献的精神,孕育和哺育着一代代的后世传人,使'秦尼巴克'这块土地上的生命生生不息。家族的世仇、民族的仇恨与纠缠不清的俗世情爱杂融起来,通过历史烟云、战争尘埃,折射出人性的闪光。她们多被赋予离奇的身世,泼辣执拗的个性中,饱含着对生命力的张扬,显示了在那片土地上女性们生活的韧性、面对心灵的真实坦荡,以及那种充满活力与生气勃勃的浓烈情感。同时,她们的性情层面又是丰富的,像梅芳、莲荣等,既有善良与充满母性本能的一面,又有为人冷酷刻薄的一面。而安娜,这位有着宗教信仰的俄罗斯女性,无疑是一种智慧、美与善的化身,她接纳安顿被人误解唾弃的阿香母子,她勇敢地承担家庭的变故,她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依然以博爱的精神坦然面对他人的诋毁与迫害,这一切都使她的生命显出瑰丽的光芒。这位饱经风霜的女性,无疑被赋予和寄托了和谐与共、无私与博大的理想。对女性命运的书写,无疑是作品的亮色部分,也沟连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在'秦尼巴克'传奇风云的汪洋恣肆。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像德英阿这样边疆败类的反面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德英阿生性狡猾、自私、贪婪,怯懦、善于投机,他曾残忍地抛弃妻子梅芳,又企图占有自己的儿媳阿香,为了私利他贩卖鸦片,向俄国人告密,种种丑陋的人性弱点在他的身上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他的儿子德光则经历丰富,人性层面与角度得到多样化开掘,他既有新兵营率众起义的英雄壮举,又曾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一度参加了阿古柏的判军。而孟琼的儿子安迪没有战死于与入侵俄国人拼杀的沙场,而是在沙俄武装移民建立了边疆贸易地苏拉宫后,宿命般死于黑狐狸惊扰下的马惊。他的儿子永康也在文革中倍受命运的煎熬。这些不同个性与人格色彩的男人们的命运,更多与大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的生发、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身上所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对重大事件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几代边疆人,男人们女人们,共同构建了'秦尼巴克'的如烟往事,构建了'秦尼巴克'的风骨与灵魂。他们个人的命运是时代的缩影,又在时代的纷乱红尘中凸显出属于自己的质感和光泽。
在读傅查新昌的这部作品时,也有一些不能满足的地方,'秦尼巴克'乃意指'中国花园',这片广袤神气的土地是风景瑰丽的,作者在专注于推进叙事的时候,没有更多用细腻的笔触来进行诗意的刻画描绘,同时,边疆的风物、风俗在叙事的编织中,也没有更为细致的嵌入与烘托,这样都使作品少了些自然与人文融合交织的风韵与气魄。此外,一些情节的叙述语式、语速也使情节的节奏与推衍显得不尽合理。但是,作为秦尼巴克后人的傅查,能够以自己的恒心毅力,五次修改,捧出这部心血之作,使我们可以从另一种叙述与文化的视角看到了新疆边疆地区发展变迁的心灵史、文化史,这无疑是有着独特意义与价值的。
'
(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讲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