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小感-《庄子·齐物论》书评

重读《庄子'齐物论》,畅快无 比,不禁遥想坡公当年读《庄子》后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前几天览《三国演义》(会评本),在第四十八回《宴长 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之毛宗岗回前总评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古人亦有善用古人之文者。横槊之歌多引《风》、《雅》之句,而坡公《赤壁赋》一篇亦取曹操歌中之意而用之,其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即所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其曰'哀吾生之须臾',即所谓'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其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即所谓'皎皎如月,何时可掇'也。近来萦绕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坡公的另一名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以及《赤壁赋》里的'自其变着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大概都是化自《齐物论》吧。 《齐物论》里最精彩的论述,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相对主义那几段: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 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 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陈鼓应的译文为:

'言论并不像风的吹动(按:此指风乃自然而发,而言论不是如此),发言的 人议论纷纷,他们所说的却得不出个定准。果然算是发了言吗?还是等于没有发言呢?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发言不同于小鸟的叫声,到底有什么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 呢?'道'是怎样被隐蔽而有真伪分别?言论是怎样的被隐蔽而有是非的争辩?道在那里而不存在呢?言论怎么会有不可的呢?道是被小的成就隐蔽了,言论是被浮 华之辞隐蔽了。所以才有儒家墨家的是非争辩,他们各自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 照事物本来的情形。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物那方面就看不 到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因着彼方对待而来。彼和此是相对而生的,虽然这样,但是任何事物随起就随 灭,随灭就随起;刚说可就转向不可,刚说不可就转向可了。有因而认为是的就有因而认为非,有因而认为非的就有因而认为是的。所以圣人不走这条路子,而观照 于事物的本然,这也是因任自然的道理。

'此'也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 非。果真有彼此的分别吗?果然没有彼此的分别吗?彼此不相对待,就是道的枢纽,合于道枢才像得入环的中心,以顺应无穷的的流变。'是'的变化是没有穷尽 的,'非'的变化也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说不如用明镜的心去观照事物的实况。'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的绝妙写照,从一个角度的看到的风景,也算是'小成',但如果执着于此,'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会陷入死循环,身心俱疲而一无所获,不欢而散。人 总是需要一个思想或者说信仰上的依托,让心灵'有所待',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不信仰的人乃是最信仰的人,为了不肯信仰摩西的奇迹,他们就信仰了韦斯巴襄 的奇迹',不管是情感还是理智,都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更进一步,还想让别人都承认他眼里的西施,于是'彼非所明而明之,非人所必明,而强欲共明之 ',到了'强'这一步,就难免打架,于是各以自己为正派,而以对方为魔教,于是,真理之争沦为武力之争,而结果,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的'是非'鸡 犬升天,成为金科玉律,败者的'是非'惨遭连坐,沦为异端邪说,而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遭受层层蒙蔽,更加模糊不清。

对于这种情况,庄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以明',抛开是非之争,拨开迷雾, 观照事物的本然。这显得有点玄之又玄,对我辈来说,操作性不够强,而且,只要是从'我'的角度去观照事物本然,所得结果就必然会带有'我'的色彩,结果也 未必有想像的乐观。坡公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解决之道,就在于跳出此山,旁观者清,'跳出此山'是战略眼光,'旁观者'是不即不离的 姿态,要做到这两点,殊非易事,后者尤难。更加容易做到的,就是多转移立场,转换视角,把远近高低看一个遍,认识到'存在皆合理',抛弃成见,心平气和, 求同存异,敞开胸怀,拥抱大千世界,欣赏五光十色,享受千姿百态。

说到求同存异,就不免想到唯心、唯物之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真',上帝为主宰或者物质为本源就是应当属于'无益损乎真'的范围,可以'存而不论',人要认识的是事物的规律,而上帝为主宰和物质为本源都 承认这个规律,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一个说上帝的法则,一个说自然的规律,是否相信唯物论与能否认识相对论之类的科学原理完全没有关系。

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译者序》的注脚里特别说明:'印象式'的论辩方 式'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根据一己的'印象'而把有关问题的结论从其立基于的理论脉络中剥离出来,根据自己的论述脉络对其做背离原本理论的解释,进 而误导读者。译者序里,还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坦率而言,自严复翻译穆勒名著《群己分界论》以来,已近百年,除了非学术的因素以外,真正阻碍国人把握西 方自由主义理路及其根本问题者,最主要的便是这种'印象式'的论辩,而其结果只能是在实践中陷入极端的'非此即彼'逻辑:要么对自由主义施以滥用,要么对 自由主义做简单却彻底的否定。'印象式'的争论天天在上演,却于事无补。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

《书目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信息大量电子化后,传统的图书受到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大量开掘,也令传统的文化接受形式有些黯然。图书,曾雄霸天下的文化产品,如今也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有些危然自立。然而,确信者自当确信,无论人类怎样使用高科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