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足迹: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书评
本书和激荡三十年有点像。都是编年体性质的,能够让你进入那个年代,一同体会创业的艰辛和困惑,成就和喜悦。
看了本书最大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一个轨迹,成功的法则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成功的人都是坚持到底的人。所以,很多人说成功虽然不等于永不放弃,但是放弃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书中所描述的企业家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比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是个坚定的'托派'。由于出国留学普遍需要经过'托福'考试,所以当时人们把想要出国的人叫做'托派'。同时把那些不想出国留学,整天打麻将混日子的人叫做'麻派'。
为了出国,俞敏洪一托到底,跟英语结下了'梁子',后来身边的兄弟一个个都出去,自己成了圣人(剩人),为了生计,开始外出授课,所用名号'北大著名教授',实际上,当时其只是一个不知名的讲师而已。
这也能看出,老俞智慧的一面。有的人说,这不是欺骗吗?明明是虚假广告吗?
非也。
'北大著名教授'只是一个幌子,其功能是帮助吸引学员,最后还是要靠产品,即课程品质吸引学员,这点老俞做到,尽管它不是著名教授,但是他的课程深得学生喜欢。
后来,伴随着外语培训市场的火爆,竞争也到了白日化,甚至惨烈。书中提到一个事例。一次,俞敏洪指派一个属下前去,把自家的广告糊到别人的广告上,却不料早有竞争对手潜藏暗处。那一边跳将出来,挥刀便砍。这一边猝不及防,血溅当场。
可见,创业不仅仅流汗,有时还得流血。
说到冯军,书中作了如下描绘:
与其说他是一个天生的推销员,倒不如说他是情愿去做别人不做的事。这一年白颐路上最流行的一个绰号是'冯五块',整条街都知道。这是送给冯军的,多少带着贬意,意思是,只要能挣五块钱,他就忙不迭地登上平板三轮车给人家送货去。老实说,中关村里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的名声那么大,是因为只有他拥有清华大学的文凭,而大学生是挣不了这'五块钱'的。
我曾经在一次论坛提到冯军,我开玩笑说他是属于起点领先的,一定会成功。
首先,清华大学毕业生登三轮,基本上属于三轮里的状元,小贩中的教授。
其次,只赚5块钱,而且还到处宣扬,借用憨厚的外表隐藏一颗'奸诈的'心。因为他知道,他不会一辈子登三轮。他能快速出类拔萃。
所以,冯军能够厚着脸皮挺过来,其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一斑。据说,冯军的早期合作伙伴,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就是因为'觉得丢脸'才离开的。告别的那天他对冯军说,他蹬着三轮车去送货,竟被同学看见,遭到一通嘲笑。'那一刻,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是你记住,我们前面提到,放弃等于拒绝成功。
冯军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在1992年末到1993年初的那两个月里,整个中关村都能听到他的叫卖声,和农贸市场上叫卖大白菜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快看快看,'小太阳'!双色注塑,你拿锉刀都锉不掉这上面的字。'
'快看快看,'小太阳'!就是结实,你砸在地上也不怕。'
当时的冯军绝对像卖艺的江湖商贩。
喊着喊着,'哗啦'一声,真把手里的键盘摔到地上。人家围上来,问他多少钱。他就指着'小太阳':'认准这个,一百三,我只赚五块钱。'
可见当时的冯军就非常看重品牌,先摔给观众看,这叫质量有保障。
然后,告诉你认准'小太阳',让你记住这个品牌;
最后,告诉你他只赚5块。这叫广告,让你口碑传播:这哥们只赚5块多了不赚,要不人家怎么叫他冯5块呢。最后很多消费者得到结论:冯5块,实惠啊。
总之,文中有很多人物,他们谱写了一部中关村传奇,加速中国社会走入现代化进程。这里,需要我们后来的创业者向他们致敬,并且继承他们的精神,开创自己的成功之路。
最后,套用哈默博士的一句话,与众不同未必成功,但成功者都是与众不同的。与朋友们共悟!
想了解低成本营销的秘诀和创新策略,请关注《花小钱办大市,低成本营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