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书评
这是一部直书精神文明的大书。用这本有70万字的厚重的大书(据说,它的初稿有15斤之重),排除了我们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屏障和阻隔,让我们怀着一种很温暖的心情,走近并触摸了这个叫做'精神文明'的庞大事体。全方位的展现,是这本书的气势所在。我们从书中几乎可以找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难以计数的城市、村庄,其涉及的地域之广,是迄今报告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在上至省部级领导、下至基层群众的人物走廊上,长长的队列使人目不暇接;在年代的跨度上,我们的目光被引向千年之前的历史,又回归到今天眼前的时刻'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如庞大无涯的山体,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山体的巍峨和层叠,在作者的感受中变成一种巨大的律动,而带动了书中的脉搏时,惟有选择全方位的表现手法,才能描绘出大山的本来面目、大山的气势和它不可阻遏的走向。人们从全方位中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存在,没有什么比这真实所传递的力量,更动人心魄。全书以脉络化的形式,结构了庞杂的材料,深化了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物。他们潜在价值的被表现,使'精神文明'从人们误解的抽象,变得生动、形象,并触手可及,从而展现了它熠熠的光彩。脉络的结构,以其纵横交错,显示了作者组织庞杂材料的功力。材料的繁多,在脉络化的组合中,避免了平面化的堆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材料的排列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它的根基,应当在于本书对材料中人或事间的脉络联系的寻找、认识和判定。判定越准确,脉络也才会越分明。作者面对的是上千及万个人物,他们之间,是没有太多关系而各自独立的,于是,寻找和认识他们内在的潜质,从而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作者动笔前的艰难思考。书中把人物自身带有的时代特质,串连起来,着力表现了这些特质在精神的承袭和发扬上的关系。于是,人物、事物的表象上的独立,让位于内在的组合,而不可分割地打造成本书的整体。我们在读到书中许多人物的动人事迹时,都会感到隐于笔墨之中的代代相承的精神境界,它自然而顽强地蔓延着,联系了书中千百个人和事。它们多而不散,虽然源自四面八方,却不游离。在脉络相承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它不仅源远流长,且更是前途无量。全书中的思考性,不仅存在于作者的议论中,在人物的展现、事物的发展中,都有着思考在涌动。这种思考,有的是借人物的特点表述的'这种表述,是本书对人物本质的认定;也有的是由作者直叙自己的认识。它们的出现,都是随事而至,随情而至,并不显得刻意,因而,带有一定的讨论性、启发性。读罢全书,掩卷后的思想活动,多于在阅读中的感动,并久久难以释怀。细琢磨这种情绪,原来其中浸入了一种希望,即,希望《中国精神》这部书带给我们的光明和温暖,永远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它的美好和永恒,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