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一座寺庙-《水乳大地》书评
《水乳大地》写了滇藏地区一百年间的轰轰烈烈的故事和变迁,有人称其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包含的内容无疑很庞杂,但我更看重是,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地区的变迁表现出信仰的力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非常坚定地表达对信仰的敬意,这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也许具有一种作用,因为这二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信仰经历了一场'滑铁卢'战役。极左政治曾把信仰变成一种禁锢人们灵魂的紧箍咒,随着对极左政治的围剿,人们也质疑信仰的合法性,特别是人们在卸去紧箍咒之后开始放纵欲望,感受到无所顾忌的狂欢,人们不愿意再受到信仰的约束,与信仰失落的社会现象相呼应,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难以觅见信仰的踪影。信仰失落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还有躲避崇高,英雄隐退,道德沦丧,等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神贬值的文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水乳大地》对信仰的召唤与讴歌,虽然说不上是遗音绝唱,也肯定是'曲高和寡'。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深沉的宗教情怀并不意味着导致宗教本身,而更多的是意味着对人性、人生、生命以及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理念怀有一种敬畏感、神圣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宗教情怀对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具有一种凝聚的作用。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人借助后现代文化思潮,打倒了横亘在自由欲望面前的庞然大物。经典、英雄、理想、使命以及上帝,等等,这些曾让人们敬畏和仰慕的内容,共同构成精神的威权,令人们的精神俯首称臣。如今,这种威权逐渐瓦解,它似乎标志着一个威权时代的结束。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一度越来越稀薄,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特征的必然反映。中国的当代文化也许走到了这一步,在摧毁精神的威权之后,迫切需要重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文学在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有着哲学、政治、社会机制、知识体系等都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所谓宗教情怀的问题,也就是针对重建精神家园而提出来的。作家有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就会以一种敬畏、神圣的心情和肃穆、虔诚的态度去重新思考社会、人生中的精神价值问题,去追问自然和生命的本质,去谛听未来文明传来的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