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座比邻深圳的国际大都市,我的理解还太浅薄. 每次都想走近观察它,如果没有一个熟知其底细的人引路,是很难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的.我每天都要经过中环和湾仔,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港产片,那个警察站在中环和湾仔的分界街道边,指点着告诉新来的同事,这边是天堂(中环),那边是地狱(湾仔). 这些印象需要更深刻的解读.这本书显然有助于理解这些地点后面蕴藏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
这本书还未细看,引用一些书评如下:
关于香港,我们有着太多的时代记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意味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90年代意味着'四大天王'和'东方之珠';进入新世纪,香港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旅游、购物的繁华之城。当然,更多的印象是来自港片。我们已经猜测到满地散落的香港文化碎片,多数要靠港片的镜头来粘合。古惑仔的'旺角黑夜',枪声响在真实与虚无的边界,正义与邪恶被模糊了。事实上,香港这座极具魔力的多元文化之城,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如何看,在于站在怎样的高度看。
关于香港的叙事和评论,文笔老辣而又诗意盎然。对城市符号的解读,像罗兰?巴特解构爱情一样,消解,戏谑,重新构筑了看不见的城市。
我们不妨跟随作者脚步,观察香港,迷失香港。他眼中的湾仔作为城市微缩,很难找到一个比湾仔更时空压缩的空间,是一则城市寓言。'这里囊括了几乎所有香港的混杂特色,这边老化那边新世纪,这边市井那边官方,这边小巷那边大道,这边唐楼那边摩天大楼,这边小市民那边半山区,这边文化那边色欲,这边洋紫荆公园那边金紫荆广场。'
一个城市的老街总会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时代的欲望和表情,也总会在城市建筑上折射出来。《两条庙街:一条地上、一条地下》描述的庙街,就是一个中国式的江湖,两边是占卜星相,食肆茶楼,戏院书店,三教九流,混迹其中。而电影中的庙街,暴力伴随着欲望,不无扭曲。
作者关于香港的论述,最精彩的莫过于'妓女作为香港的隐喻',以此来透视香港的奇特身世和百年历史。香港从沦为殖民地开始,扮演的便是女性的角色,且是妓女的角色。'过去的大半个世纪,有太多的文化文本共同建筑、重写香港的'妓女'之身。'从《苏丝黄的世界》到《榴莲飘飘》,从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到施叔青的《她名叫蝴蝶》。在这里,流行文化、政治势力、殖民历史互相影响,中西混杂的血统,香港独特的城市形象,在潘国灵的文与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这本书不是香港的观光指南,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香港为什么这样香?'的疑问。透过香港的浮光掠影,但愿能感受到她的灵魂。掩卷之时,想起电影《旺角黑夜》中的一句台词:'为什么香港会叫香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