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和其人
'
通过10年也许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和素养,但是在宿迁,10年的时间足够让大家认识仇和、了解仇和。通过10年,通过仇和我们了解了在中国的这片热土上改革开放在进入'深水区'的一些探讨。那么,仇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
1.一个了解经济、管理现代知识,有深谙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城市的基本状况)、官场潜规则的人。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们要开展管理创新。那么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就是基于自己对现场的认识,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现有制度、程序和流程的再造。仇和就是这样的创新者,他不仅掌握了经济发展的知识,而且还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知道在他的岗位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他的理论诸如:'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工业化是投资的乘数效应,城市化是消费的乘数效应,市场化是投资和消费的综合乘数效应'等理论,可供现在很多政府管理者借鉴。
仇和了解中国,他不仅知道他的公民们需要什么,而且还知道他的领导需要什么。他深入基层,和农民朋友交流沟通;他体察入微,实时监控他的下属;他锐意进取,在他的领导面前昂首挺胸。这就是为什么他屡触'红线'依然不倒的最关键原因。
2.一个敢于挑战,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知行统一主义者'。
仇和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敢干,他有满腔的热情,他就是要干。那么我们对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让他干吧!从开会准时、打扫大雪等具体活动改变大家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政府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家都掏腰包,可是若干年以后当时生气的人都后悔自己的'短视'。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这些深水区的试验,应属国内首创,成果是显著的,也给我国教改、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
3.一个幸运的人。
或许跳开当时的时局我们才可能以一个更冷静的眼光看待仇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应该说仇和是一个幸运的人:这么一个有争议的领导干部,从沭阳到宿迁、从宿迁到南京、从南京到昆明步步高升。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是仇和从过程中看也是幸运的。
如果没有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李志勇,在内参的上报中对仇和在性质上的重新界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没有宿迁市委、江苏省委高层的肯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中共中央确实要查处仇和,仇和就没有今天。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们说:仇和是幸运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