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中学习权力政治无法回避《历史上的谣与谶》
2006-05-29 03:00:35
侯白
'阿房阿房,亡始皇。'一则童谣就动摇了秦帝传位万世的美梦,这怕是有些不可思议。而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却总是伴着这样的谶谣,几乎每一则谶谣都在昭示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假如陈胜不搞'篝火狐鸣'、'鱼腹丹书'那套把戏,大泽乡铤而走险能否成功就很难说。栾保群新著《历史上的谣与谶》(下文简称《谣与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5月)正是选择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谶谣,为我们揭开了谶谣'这个中国几千年权力斗争中最为诡异的另类工具的神秘面纱。
大家熟知的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是作为'革命'号召的'谶',也就是当时的大造革命舆论。而流亡于大泽中的无赖刘邦,一个人从大泽中出来,便对他的同伴们讲,他如何斩了一条白蛇,然后又遇一老妪,哭云:'赤帝子杀了我儿白帝子。'这又何尝不是他自造的谶。在中国历史中成百上千次的大大小小的政权更替中,一向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于是陈胜一流的'谶'就是野心家本人的不轨,而刘邦一流的'谶'则成了上天的旨意。一个王朝兴起之后,陈胜一流的谶如果不被销毁灭迹,也是会被当作逆贼的罪证的。所以一个王朝的衰落和一个王朝的兴起,总是伴随着造谶和禁谶的运动。
可以说一部《谣与谶》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政治斗争史。从'鳿弧箕服,实亡周国'到'二四加一五',《谣与谶》讲述了自周至清纵横三千年的政治斗争故事,选择了160余则谶谣作为基本标题。略读此书,举其大端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推荐:
一是历史文化的。《谣与谶》涉及到了自周开始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朝代的兴衰更替。虽然谶谣所昭示意义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对其来龙去脉,本书给予了线条清晰的描述。这给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侧面。例如,'只怕五更头'条下,宋太祖赵匡胤让位给弟弟赵光义,正史之记载自然是站在赵光义这一脉的立场来述说的,或言'禅让'之类。而若从当时流传的'只怕五更头'的谶谣来看,这中间的权力斗争就十分明显了。这样来看历史,不但是有趣的,而且可能是更为接近事件本身的。更为可贵的是,由于本书作者深厚的史学修养,凡是谶谣历史事件中涉及到的政治制度、地理山川、名物训诂、社会风俗等,都往往能深入浅出地给予讲解,这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依然以'只怕五更头'一条为例,作者在解释时,就顺便对宋朝'打更'的规矩以及'虾蟆更'作了很有趣的说明。
二是语言艺术的。作者对'雨帝雨帝,城隍土地'条即以谐音来讲解:'雨帝雨帝',原来就是'与弟与弟',而'城隍'就是'絣王'的谐音,那么前两句就是说英宗蒙尘,皇位要送给弟弟,而国家土地归了絣王。这样一说,后面也就明白了,那就是说的景泰八年英宗复辟的事。'
三是现代演绎的。《谣与谶》最值得大家欣赏的在于能够利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语言阐释、演绎谶谣涉及的历史事件,纵观多方材料给出合理的解释,让谶谣呈现出它的本质:为一般事件的偶合或者是人为的'造假'。
阅读《谣与谶》,我们清楚了'谣言和谶语的巧妙运用是中国政治史中的一大奇观。打天下的英雄豪杰们造谣制谶为自己论证天命,黎民百姓也会用这一手和统治者作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为这些谣谶的制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成为中国文化库藏中的一件异物'。我们也一定看到:权力斗争也好,人性罪恶也罢,一则则谶谣中凸现出来的或许并不只是黑暗的勾心斗角,也许还有古人的智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