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第一期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他就明确提出科学与人權'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權并重'。他认为人權说是近代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不久他又进一步把人權扩大为民主。
正是通过《新青年》这个平台,他打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言论,横扫千军如卷席他十分明确地提出'无产階級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階級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黨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
这些闪耀着人类政治智慧的思想,此后也成为雷震在台湾倡导民主的精神源头,他在《反对黨之自由及如何保护》文中说:'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制度下了很精确而扼要的定义'。胡适在《陈独秀最后见解》一书的序文中特别指出:'在这十三个字'特别重要的是反对黨派之自由'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獨裁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黨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獨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黨派的自由。'
经过漫长的革命,陈独秀牢狱生涯之后,他对'德先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这是他以一生惨痛的代价换来的结论,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陈独秀文选》无不闪烁着'德先生'思想智慧的光芒。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