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古月的长篇小说《微尘》特色
《1949年10月1日'泥泞的路》古月作于1985年
一个坚持写实主义的画家,用五年时间写出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微尘》。这部作品入选了由中国作家协会等发起的'建国以来长篇小说500部精品文库'。
据几位推荐《微尘》的作家说,这是一部描写我们民族二十世纪人性复苏的小说;其特色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描绘着流动的形态和充满光色的时空;其突破性是:作者以人性的视角描写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艰辛。在我看来,以历史和客观的心态描写当年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局部,而在整个进程中,以绘画的眼光叙说光色和时空才是最让我陶醉的。在那个时候,我感到自己就如同一个原生态歌手,不仅流淌着最为真切的人生感悟,还旁若无人地沉浸在文学和绘画共有的诗情里。
著名画家古月创办重庆人文美术馆
著名画家武辉夏在重庆人文美术馆
读罢《微尘》,赞同尹晓灵的观点,《微尘》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以画家的视觉如画面一般描述光色交织的景物和层次分明的空间,充满了文学的诗情。作者本是一位画家,他将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展现技法娴熟地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整部小说的创作就如同在创作一幅精美的历史油画。这种诗情画意的描写贯穿小说的始终,这里自不必多说。
其二,《微尘》虽是一部充满悲情的小说,但在具体的生活描述中却赋予了幽默和温馨的笔调。画家古月认为,不论在何种制造悲剧的时代,人们 总会在生存的夹缝中追寻美好。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在小说中描述得非常动人,凸现出生命的力量和永不泯灭的人性。
其三,作者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以人性的角度真实地描述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布道的艰辛经历。据画家古月说,在他五八年去万县大炼钢铁的时候,在极其边远的大山里竟然发现了一座早已残破了的教堂。那时候,他也认定西方教会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然而,当地几乎所有的穷苦山民却不这样认为,从他们口里听到的全是对教堂的怀念。那一个个描述传教士苦行僧一般诲人向善、给人治病、排忧解难的感人故事,使涉世尚浅的作者感动不已。
古月不是基督徒,却以人性的眼光真切而生动地描写了西方传教士苏珊和底层信徒所追寻的信念。从是非上讲,《微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从观念上讲,显然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禁区,不能不说是在我们近现代小说中开创了一个先例。
文学和绘画都离不开诗情,古月说:'在那动荡、激越而混乱的人世间,人们左右不了时代,甚而在茫然中也左右不了自己,即使有动人的追寻,也只能像一颗颗微小的尘埃翻滚在变幻莫测的风云里。'
古月从小喜爱文学,更酷爱民族文化中那无比精巧而壮美的诗歌。在长期从事绘画的过程中不仅养成了观察生活的秉性,也自然融入了时空与形态的诗情。文学和绘画本就是形象思维的东西,文学长于叙事,绘画长于形态,而如果要品评各自的优劣,不论是古今中外,这诗情融入的恰到好处才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在自己的写作中,头脑里不仅充满了画面,还特别看重诗意的描述。比如《微尘》从一开始就以 '河雾'桨叶'以及木船上的龙门阵和那地地道道的乡间俚语来展开画面。这画面是迷茫的,那数十年前的时空也是缥缈而悠远的,那小河支流中的小河所展开的故事,不仅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生存环境,还让那时的底层百姓从这朦胧的意境中生动有趣形态各异地浮现了出来。
《微尘》是一部充满悲情的小说,就如自己在表现底层百姓的绘画一样,力求在艰难的生活中去寻找欢快、幽默、进取和温馨。这矛盾的和谐是命运与人性的交织,也就是在无论怎样悲苦的境遇中,人的心底都潜藏着美好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无疑也是美好人性可贵的诗意。
古月(右一)在武辉夏画馆,左一为著名书法家张健
在我看来,不论是文学或是绘画,诗意的追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是世界所有文化衡量高低的重要标尺。面对当今各种艺术思潮蜂拥之际,应该清醒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才是应该用心灵去追寻的东西。
微尘:三女子在乱世间的沧桑历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