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自传体”-《小团圆》书评

 我虽自觉与'张迷'一类有不少距离,但张爱玲的每一部著作却也是不愿错过的。

  我痴迷于她笔触下勾勒的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轮廓,是我距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百乐门大舞厅弥漫的纸醉金迷,光鲜亮丽着'沪上淑媛'们的摩登时尚;茂名南路旗袍老裁缝丈量过女子婀娜身段的标尺,似乎也沾染了几分婆娑的韵味;陕西南路'红房子'西餐厅迄今未变的西餐口味,散发的是旧上海与西洋文化交织的醇香;甚至是各色石库门里亭子间的杂乱无章,也有那么多回味悠长的记忆。我看似中了几分'老克腊'的毒了。

  尤为重要是的张爱玲类似于写实的笔风,加上颇浓的自传体小说的色彩,其笔下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也大多有现实原型可追溯,更让我看到了她内心与笔触下的双重真实。而《小团圆》恰恰将这双重真实演绎到了极致。在《小团圆》新书还未发行时,各大传媒及网络便纷纷将这部张晚年的遗作,炒作得颇有争议,总结下来争议的焦点无非有二,其一:张的遗嘱说的很清楚'《小团圆》要销毁',可如今却发行在即;其二:《小团圆》中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是否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爱情的翻版?

  然而对于非张迷的我,对这两大焦点争锋是毫无兴趣的,甚至在《小团圆》新书发行时也有机会可以到现场凑个热闹,却也有意无意的错过了。在《小团圆》热渐渐趋于平静之时,我在菜场书摊的老头那买了一本折扣让人满意的《小团圆》,顺带也把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也一并捎上了,谁叫这两本书的封面有着诸多雷同的因数呢?

  花掉一周的时间阅读《小团圆》,可以称的上是细细品读了,而胡的《今生今世》只是随机翻阅了几页遍便全然失了兴致,胡有些腐朽、累赘的笔调,以及陈词滥调的描写仿佛怕人不知国民期间形势'一片大好',读来确实累眼、累心。但对一段与张爱玲有关的描写却是记忆深刻: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间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然而《小团圆》中也有一段关于九莉与邵之雍的描写,情景是如此的雷同!!!看来那些无孔不入的'对号入座'并非空穴来风,然而我不关心就是不关心,读来却令人生恨似的,直到咬牙切齿。(我相信,稍了解一些张与胡爱情背景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触吧)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切入《小团圆》的主题吧。先来唠叨一下该书的前言,凡是该书评论,不能错过的便是这前言了。前言部分充斥的尽是'委托出版人'宋以郎例举的一大堆为什么要违背张爱玲的遗愿,'强制'出版《小团圆》的论证,好似生怕会被张迷及各界舆论的口水泡淹死一般。依我看来,宋如此绞尽脑汁,力求证明自己出版此书是顺应'民意' 的,是遵循了张爱玲女士的真正'心愿',是让这部雪藏了30多年的文化瑰宝得以展现其璀璨光芒。宋的文字我是不屑恭维的,无论如何我都要感谢他给了我及诸多读者又多了一次了解张爱玲的机会。前言部分的宋的母亲陈砾与张爱玲的书信交流透露出了很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基本是框定在《小团圆》是否出版、在哪里出版以及涉及到内容的一些修订和删节,尤其重点讨论了容易让人'对号入座'的焦点人物邵之雍的一些情节安排,诸如此类种种细节,均很好的还原了《小团圆》创作过程中的背景,我相信这些细节的披露之于'张文化'研究者,之于张迷及众读者都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我读《小团圆》最大的收获,它让我再一次读到了张爱玲女士真实而宝贵的内心世界,这是超脱于她文字作品的难得素材,像是见证了《小团圆》分娩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尽管只是一个片段,却也足够能让我怦然心动的。由此,再次感谢宋以朗先生的'良苦用心'。不过我显然还是对宋有些成见的,他为何不将陈与张书信的原稿复印发布出来呢?要是那样,我便会大呼:过瘾!过瘾!!!

  再来说说《小团圆》的故事情节吧,全书并不像张爱玲小说一贯的朗朗上口,有些拗口难读,其中人物体系庞大,多而杂,从这家的厨娘写到那家的管家,再从东家的表姐写到西家的表舅,理不清这个庞大家族里里外外究竟缠绕着多少重人物关系。更要命的是,有些人物及事件的出现与后文脱节比较哦离谱,像是群众演员走了个过场,凑了回画面上的热闹罢了。由此,说《小团圆》是一部流水帐式的自传体回忆录也是可行的。书中的故事情节是无须再此浓墨渲染的,它更是像寻常人家房顶烟囱中飘出的淡淡薄烟,这在乡野是随处可见的景致,然而这淡淡的薄烟却是有所不同的,因那是张爱玲家厨房生的火,做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人家的饭菜吧。这又何尝不是全书的最大看点呢?琐碎、真实,贴入肌肤,像山涧走来的流水,欢歌畅跃却也懂得轻重缓急,这才是人生真谛的冥冥之音啊。

  这些均于张创作《小团圆》的背景脱离不了干系的。试想张在垂暮之年,在异土他乡,清净孤寂及源源不断的人生回忆相伴,在尘埃弥漫的封闭小屋内,仅仅用几封书信与交界沟通,她的晚年生活境况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推断,唯有笔耕,也唯有回忆才能成为张爱玲的最后精神食粮。人一生最值得怀念及回忆的无非就是那些琐碎的亲情与时而热烈时而淡定的儿女情长了,这些要素在《小团圆》中无疑都是得到了一一的满足,张是借了《小团圆》,借虚拟人物九莉与邵之雍为载体,重温了一遍自己漫烂不拘的青春,重温了一遍平淡而可贵的人间亲情,也重温了一遍令其刻骨铭心的爱情旧梦。

  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团圆'呢,只是略有遗憾而已,也就前头加了一个'小'的点缀吧。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我由衷地佩服张以《小团圆》作为自己人生的落幕之作,是如此宛若天成的精妙手笔啊!读完《小团圆》我也在无知无觉中跻身成了'张迷'的一员,也算是一种'小团圆'吧。

  

为您推荐

《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体自传》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孩子们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所经历的生活和学习,令这些如今已人到中年的人们刻骨难忘。 本书以大全景的模式描写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所经历的场景,包括野营拉练、看露天电影、借小人书..

《童书评论集-上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书评家徐鲁有关中外童书的序跋与导读文章的精选集。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是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各类原创童书写的序跋与导读;辑二是为一..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写于1933年,早期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很多国家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在散文中,海伦假想自己如果有三天的光明将会去做什么..

《富兰克林自传》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世界名著必读经典: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迄今为止*重要、读者*多的自传作品之一,无论从自传的角度还是从美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富兰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