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就日常饮食问题教育弟子,哪怕是吃喝这一桩小事,做的时候也要合乎周礼。他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而餲('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是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放久了变了味,鱼和肉不新鲜,都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宰割的肉,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然很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不吃。一直到吃完,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孔子从请客吃饭和应酬饭局这两个不同的情况分别讲道理。因为是邀请客人来家里吃饭,所以饭菜就不能随便烹制了,得做得精致一点,比如,毛豆壳子自家吃的时候两头可以不剪,洗干净煮熟就行了,但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一定要剪一下,这样盛在盘子里既好看好吃,又能显示主人的细心周到。应酬饭局就更讲究了,不要做饕餮之相,要少喝酒多吃菜,少吃荤菜多吃蔬菜、米饭、面条,这样既养身又文雅。孔子的这个要求我们基本做不到,上了饭局,面对亲朋好友、领导老师,同学战友,不大吃大喝好像倒不尽待客之礼了。吃,得撑着;喝,得大醉。此'待客之礼',不是伤己就是伤人,如何和谐得了呢?
秦相吕不韦从养生的角度提醒世人: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无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悦)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告诉大家,养身之道有五条:使房屋舒适,使卧具安适,节制饮食,这是保养躯体的方法;设置五色,配置五采,排列花纹,这是保养眼睛的方法;使六律准确,使五声和谐,使八音协调,这是保养耳朵的方法;五谷杂粮要做熟,六畜之肉要烧煮熟,味道要调和好,这是保养胃口的方法;面色和悦,言语动听,举止严肃,这是保养意志的方法。这五条,依次更替实行,就可以叫做善于保养身体了。
身处俗界无须六根清净,但也不能透支自己的身体,胡乱糟蹋眼耳鼻舌身意。吕氏秉承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和谐'的养生理念,一席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明代的洪应明更将养身提高到道德修养的层面来理解,告诫世人:
醲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烈酒、肥肉、辛辣、甘甜的东西都不是最自然的口味,最自然的口味只是清淡。言谈举止神奇出众的人,并不是道德修养最高的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举止只不过跟普通人一样。
回归自然的饮食,回归元初的德行,都是淡常的,淡常即和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