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在读该书的时候,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很一般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也许现在为人父母后才有许多感受。因为许多时候你想到的并不一定能够做到,看做平常的事情并不一定能够做得好。我最感动的是他对其诸弟的学业劝勉上。我觉得他说的道理不是什么深刻,而是他能够谆谆教诲,一如平常。
如我等对人的教育,如果别人不听也就不再管了,而且还用各人自有各人福安慰,没有尽力尽心地去劝勉。也许情势不同,效果不同,但现在思之,还是自己不尽心,所以留下了许多遗憾。今日追悔也不能弥补。
这大概与我不太爱以师自居有关。我更乐意以朋友与人相处。对于自己的弟兄也是如此,没有以兄长的威严来劝戒。这样就不'威',就无效果。我想,如果我再用些力气,或许会更好些。不过,我还是说,各人还是各人的造化,许多事情是劝不来的。
他对其诸弟的劝戒中有几点我认为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要勤思善问。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当今许多人读书囫囵吞枣的弊端所在。不勤于思考,就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善问是表现一个读书是否透彻的关键之点。
当然勤思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思?我觉得最早对我对这个问题有启发的是教育史上所讲的'三表法'。至今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一般都是遵循这样的路径:(一)该问题的真相是什么?(二)该问题有没有历史的踪迹?(三)该问题将有哪些影响?(四)该问题的反题是什么?(五)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我觉得如果经过这五步的思考,没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学其实是问。不会问就会学。学问就是这样组成。
二是用力不需过猛,但需有恒。这一点也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很多时候我们发愤的时候可以来几个通宵,但这不可能坚持的。我经常说这种人的举动为犯神经,想起来一阵子,之后不能坚持时就放弃了。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真有发愤的时候,但只是一阵子而已。这样的举动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坚持有恒,需要自己的意志做基础,更需要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基础。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你是不可能坚持有恒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我锻炼身体了,锻炼得很痛快的话,工作效率和读书效率都是很高的,否则就不然。
三是多读书,不唯考试文章。我觉得曾国藩作为科举时代的人能够看到这一点非常难点,他说只读考试文章的话是会误人的,虽然他也特别想使诸弟成名,但也不想使他们急于求成。当然他说的读书主要是为了使人明事理,行动有威仪。看来他也是把为人放在为学之前的。
四是立志猛进,读书不可太疏忽。他也谈到了立志。是的,人不立志是没有奋斗目标。换言之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才能发愤读书。现在我们许多年轻人困惑在于不知道以后将干什么。或者想干的不一定符合自己的。而曾国藩所代表的传统儒家是让人们立志成仁,'我欲仁,斯仁近矣!'我觉得这可能这西方学问途径的根本不同。中国讲究仁学,讲究行为修养,学问之道尽在言行中,与西方的学问超乎事功,讲究兴趣。一讲收心,一讲放心。所以两种学问的根本法门不同。他所讲读书不可太疏忽就是读书要勤奋,每日要看一定数目的书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