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对底层人们的人文关怀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虽说出身贵族家庭,但是在他的巨著《国富论》中,始终对劳动的价值,予以很高评价,对底层的人民,寄予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以他的出身,以他所处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如草芥一样看待最底层的、所有的财富就是自己的体力的劳动人民,而他没有。
在《工资和利润在不同职业的情况》一章中,他说:'不仅是农夫,还有许多乡村劳动的下等分支,都比大部分城镇技工需要更多的技能和经验。那些与铜铁打交道的人,他们的工具和原料的温度,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相同的。但是那些驾驭一对马或者牛犁地的人,他们的工具(指牲畜。笔者注)的健康、体力、脾气在不同的时候总是不同;他劳动的原材料(指土地吧?我想)也和劳动工具一样情况百变,这两者的复杂性都需要更多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普通的犁田者,虽然通常被认为是愚笨和无知的典范,但是他们并不欠缺判断力和决断力。实际上,相比城镇的技工,他只是不习惯社会的交往方式。他的声音和语言笨拙,并且不易被那些不习惯他的人所理解。然而,他从复杂劳动情况锻炼出的理解力,通常比那些从早到晚重复一个或两个简单操作的人要高等。乡村有多少下等人实际上比那些城镇人优越,对于那些因生意或者好奇而接触过乡村人的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这段描述,对城乡差别观念下自感优越的城镇人,是一个绝好的批判。
在《土地地租》一章中,他写道'富人消费的食物不会比他的穷邻居更多。在质量上可能不同,选择和准备食物要花更多的人力和技术;但是在数量上相差无几。但是比较一个宽敞的房间,巨大的衣柜和另一个狭小的居所,破旧的衣服,你就会明白他们在穿衣、居住、家具方面数量和质量上都差异巨大。每个人对食物的要求受制于人类胃的大小;但是对建筑装饰的便利性、对衣服、对化妆品、对家具的要求,看起来是没有限制和边界的。因此,那些支配着多余食物的人,总是愿意拿出多余的,换取其他的满足。那些满足愉悦需求的东西,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尽头。穷人为了得到食物,竭尽全力满足富人的爱好;为了确保得到这样的机会,他们以更便宜的人工和更完美的工作相互之间进行竞争。'这段描述,充满了对挣扎在温饱线上穷人的同情。
亚当这种对底层人们的人文关怀和悲悯之心,与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推崇竟是有些类似的。我想,亚当斯密的这本书,之所以20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亚当本人一直受到尊敬和推崇,与这一点怕是不无关系吧。经济无论怎样讲,都不能背弃道德'同情心和正义感。也只有不背弃道德的学者,他的著作才可能流芳百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