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似乎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凭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价值同样也可以在瞬息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他们还是会固执己见地说:这不可能。
'罗伯特'普莱切特
这的确可能。读完韩和元先生所写的《告别恐慌》,我相信这种带有侥幸心理的人会明白:这不但可能,而且确乎已经发生并成为人类难以琢磨的教训,就像1929年的大萧条一样,会成为学术界奋力去研究的对象。事实上对此次危机的研究、预测在危机之前,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学者就已经在告诫我们:经济泡沫会不可避免的泡灭,我们必须做好长远的准备。简而言之,我们必须理解此次危机发生的机制,认识这一机制于我们个人来说便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因为世界上伟大的历史事件,第一次发生是悲剧,那么当我们重蹈覆辙时,便是闹剧了。
一心想去了解韩先生哲学观的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韩先生认为世界具有不可认知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理性的局限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的踪影: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存在,而实际存在的物质因为所生活的地域的局限性是难以经验到的。世界根本就难以用理性设计,而试图有意识地设计现代世界。计划经济、政府干预,都是过度迷信理性的结果。任何持建构主义唯理论的人都是虚妄的,终究会导致致命的自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的不稳定。"休谟说社会动乱的最大根源在于人们互相争夺财产的无限欲望,这个观点也完全可以引申到经济危机上来。我认为,这不仅仅只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弱点,互相争夺的无限欲望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固有的弱点、人性固有的弱点。"因此它只能是自组织的扩展秩序,在这一扩展秩序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无限逼近信息对称,结果就是新秩序的诞生。在新旧秩序不断的交替时,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的问题,正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具有结构性,经济便会有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交替从而形成经济周期。而'经济危机是多种多样的因素'重要的和次要的,间接的和直接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寻求科学精确性的人来说,这一模棱两可的说法难以令人满意,而且要确定和分离出那些诱发因素是极为困难的,' '不幸的是,这恰好是事件的本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繁荣是衰退的原因,正如爱德华.吉本在谈到为什么罗马会衰落时所说:'过度的繁荣导致衰退的时机成熟,毁灭的因素伴随征服区域的扩大而急剧增加,一旦时间或突发事件导致人为的支撑消失,巨大的结构就无法承受其自身重量的压力。 '所以持续繁荣论是人类宗教情节的真实反应,而人类的宗教情结相对于自然规律来说真实反应了人类的脆弱、渺小以及理性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只谈点本书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所谈及的问题均相当精彩,是一本极有价值且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韩尖锐的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而是一门'人'学。迷信数量的经济学家们,当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套进模型里,并得到自己设计的模型的认可后,他们就更要进行经济预测,规划有关政策了。但可惜的是把整个'人'与世界、'人'与'人'甚至'人'与自身的问题简化为几个'精确'的数据,然后放进理论模型与数学公式中,并不是更科学了,并不能像物理规律一样在不同的时空中寻求到对称,最终也只能像量子轨迹一样测不准而往往适得其反,就像书中提及的约翰.劳。死于1729年的劳,在他的墓志铭上,用法文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里安葬了一个让后人永远不能遗忘的苏格兰人,一位出类拔萃的数学家,他用数学规律,把法国变成了一个贫民窟。'在结构性问题出现时,拥有立法者身份的经济学家凭借其权威性窒息者对他的怀疑,阻塞着人类经验共享的可能性渠道,'这样一来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可是他们所在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尚未塌陷,那么这时群体性心理便会有马太效应,从而形成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行为。'也正是这种非理性和这种非理性演化而来的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教条。'这种人性的吊诡在资本市场上一幕幕的上演着。
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我们要认识到的关键问题是,重建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也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坏的世界。无论那种情况,它都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而唯一所能做到的事情,是认识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可富有成效的去实践去了解我们被围困的社会。读完此书会发现作者的悲剧意识,但历史的连续性正来自于人对生活抱有的悲剧意识,而这种意识只有生活在有限和自由的刀口上的人才会理解。我相信正是这种意识,造就了他个性的鲜明,他的爱与憎,他的张狂与谦虚,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乐观主义。明镜不疲于屡照,这不止是对作者贴切的形容,也是对本书的评价,每一次的阅读,它能照出我心里的更多东西,或这是不再恐慌的缘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