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的结局能否假设?如果能,相信还是会导向这个结局。
'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傅作义这个历史人物的猜测。用现在的话说,傅的智商、情商都很高,也有理想、伦理感强。这些判断,可从傅在抗战时期、内战期间、新政权建立之后的经历得到充分论证。
'傅是不愿意打内战的,这是共识,也构成他相关思考和抉择的原点。作为国民党华北区域的军政负责人,傅一方面参与了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不是嗜战的'匹夫',对自身行为的意义有认识。作为国民党将军,傅早在有意识了解和思考共产党。在情势变得不利的情况下,傅没有及时选择撤离,因为这意味着继续参与内战;傅也没有当即选择被共产党整编,因为心存疑虑。他需要观察,于是希望与共产党在华北'合作'。显然,在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缺乏达成的基础。最终,成了历史上这样的结果。
'平津战役,对于随后的中国大陆政局,无疑有重要影响。紧接着就是'百万雄师过长江',国民党败退台湾,并一度面临失守立足之地的危机。所以,从国民党的立场上看,对傅的非议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党之私。
'那么,傅的行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站在更长历史时段来看,答案其实没那么简单。当初在大陆执政的国民党弊政频出,而执政60年的共产党也走过一些弯路。这种情形的背后,是两党都存在的弊病'独大!历史曾经给了双方真诚合作、相互弥补的机会,但不幸错过。因为,这是一种'崭新'政治智慧,在中国传统土壤缺乏根基。
'当然,仅傅一个人的行为,也无力改变这种根本趋势。但他和像他这样思考的国民党将军,确实加快了政局的逆转。在当时的背景下,傅做得对。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再思考这段历史,体会前辈的理想和苦心,也许有助于让今后的历史少一些遗憾,多一份敬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