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部小说而引发的所谓'《废都》现象',从单纯文学的角度看多少有点莫名其妙。贾平凹不是什么新作家,而且写作多年早已名震文坛,但偏偏是《废都》让大众突然觉得:雷声隆隆震天响,来了作家贾平凹'在人们一惊一乍的时候,老贾一定觉得委屈:咱可写过好多作品咧!而评论家困惑的是《废都》虽说是贾平凹最冒邪气的小说,但它却不是唯一小说啊,怎么人们的眼球就盯着它不转了呢?读者管不了这么多,于是关于《废都》的废话就越来越多。一本正经分析的,慢条斯理品评的,怒不可遏斥责的,忧天唤地担心的'样样俱全。说白了,《废都》的轰动,还不是因为叽叽喳喳的'当代《金瓶梅》'的评语和那些□□,甚至一些憨大还绞尽脑汁去猜那缺的字究竟是什么,而另外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已经在谋划填上这些空白造一本'全本《废都》'。中国人关于性越渴望知道得多就越装着漠不关心,故真要冒出一本当代《金瓶梅》那还不人喧马沸?于是,'性'成了贾平凹小说最佳推销员。不过,《废都》或许生逢其时,那正是中国人生活好起来,挣脱了政治话语,开始理直气壮关心个人及个人生活的时代。从今天看来,'《废都》现象'还预示着媒体时代的兴起,在关于《废都》的吵吵嚷嚷中,批评家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是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大小报纸充当着这大合唱的主角,中国文学界总算见识了媒体的力量,由此'炒作'这个词就挂在一些人的口头了,批评家们也不断地向媒体抛媚眼,直到现在简直是媾和.
热闹过后归于被迫的沉寂,据说《废都》被禁了,我简直怀疑这是盗版书商最成功的策划,因为那段时间,除了盗版,别想再买到此书,接着《废城》什么的又漫天飞。十五六年过去了,听说《废都》又要重版了,新闻报道中说内容都不改,只将□□□换成',这又是一种莫名其妙,这种置换又有什么必要呢,还不如保留历史原貌。不管怎样,想到有本齐齐整整的《废都》,代替那本皱皱巴巴拿不出手的毕竟是件惬意的事。对于阅读的内容,我倒没有洁癖,至少,让贾平凹这样一部重要作品总是不见天日,那样我们未免太愚蠢。而且,我相信现在不会再有当年那种大惊小怪了。'性'和□□□已经难以作为招牌菜吊读者的胃口了。媒体总要遮蔽一些东西,在'性'之外,《废都》有许多可以解读的内容。比如对于世纪末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叙述就很值得注意,可惜一性障目,什么都看不见了。《废都》真切地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无奈和无力,写出了他们颓废又找不到精神出路的精神状态。作者在写这些时有质疑、叩问,也有妥协,但这种矛盾和复杂也正是《废都》的独特价值所在。到去年,阎连科的《风雅颂》延续了《废都》的思路,继续在寻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写《废都》时对知识界的状况可能还是预言,到阎连科这里已经是十足的现实主义了。对此,知识界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反省,为什么灵魂的工程师成为灵魂最见不了阳光的人,成了分裂最为严重最口是心非的人?一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下坠和道德堕落,意味全社会的礼义廉耻的寡淡。想想这个,我真感到可怕。我们的灵魂都是需要被救赎,至少需要扪心自问。从这个意义讲,我欢迎《废都》的重印,它仍然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照照我们自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