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节课作出不同的评价,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因此,我常常思考'怎样评价一节课',它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今天,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现在迫切想和大家分享。书中从两个问题入手来讨论,即'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评价一节课'。
一节好的数学课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1.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2.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3.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功夫,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4.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活跃课堂的研讨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及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呵护、如何呵护等,都应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怎样评价一节课',书中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探讨。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思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还应包括学生是怎么学的,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2.积极倡导改革意识,即整体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3.认真观测从意识到行为的总体策略:(1)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求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大胆尝试的精神。(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3)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力求面向全体学生。(4)正确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5)正确处理好手段与目的关系,注重实效。(6)正确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7)正确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8)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坚持以鼓励为主;2.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3.注重评价的动态性。
理念篇中还谈了'怎样备好一节课'的问题,主要从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重新确立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四个方面来阐述的。我对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我们平时的备课虽然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但是侧重点在前两点上,而把'备学生'忽略了,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书中作了这样的阐述:'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回想了我本学期在班上试行的'教学案'。我把第二天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前一天晚上布置给学生,主要内容基本就是我的上课教案,包括复习铺垫、例题导航(主要对问题的学习探究提一些建议性的思考题)、新知的应用等环节。设计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二是了解学生。我在上课之前必须把学生的作业看完,并加以分析,因此书中所提到的'备学生'的问题我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调整好自己上课的教案,有争对性地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几个星期实践下来,我感觉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也较愉快,比起几年前我教六年级时的感受,我轻松了很多,我只恨自己笔头功夫差,不能把它写成文章。细想想,书中上述几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思考和探究。
二、要真正用好教材,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3.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又是什么?'对照上述问题,回想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对教材分析不到位,对思想方法的渗透更是做得不到位。今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要集中年级组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采用有效的策略,可以从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方面着手,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从新课堂理念的出台以来,不管是平时的研讨课、公开课还是大的赛课活动,似乎没有小组合作的环节就不是新型课堂,有了这种观点的支撑,教师是挖空心思安排小组合作,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有些课堂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讲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有的所提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我们一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它。今天,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这样说:'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小学数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组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作者给我们指点了迷津,让我们今后有了方法和方向。
四、书中提示如何作'课后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达到的话,标志是什么?2.首先设计的进程与实际进程之间的差距如何?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处理的?3.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显得最为关键?4.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在教学中有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如果有的话,不妨记录下来。回忆我们平时的教学反思,只回答了上述一两个问题,思考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本书的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本书中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本书的内容主要以问题为编,一个问题一篇文章,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计算教学的,例《计算课该如何上'活'》,有关于数学味的,例如《返璞归真,让数学课具有'数学味'》,有关于应用题教学的,例如《应用题该如何上出'应用味'》,有关于老教材的,例如《'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也有关于课堂的师生关系的,关于教学起点创新意识的等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十七个典型深刻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曾经两次聆听了张所滨主任的讲座,如果说张主任所列举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那么书中的案例更会让你感慨万千,指导意义非常之大。我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本书读完的,每读一个案例,我的感触都很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整个过程我都是迫不及待地要往下读,似乎是在看自己喜爱的长篇小说,个中细节就不一一述说了。
今后,我还要细细拜读此书,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其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便将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