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性要求是什么?
1、适时适度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
2、因人循序
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K12教育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