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产生,要注意事物的'特点'与'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要做到'暗示'。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为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问题教学在理念上,不要为问题而问题,要从创造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出发,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3)问题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归纳、综合,进行集中性思维,使二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同时,做好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学生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问题的。因此,问题教学从根本上讲是'问题源'的开发,即左右脑的潜能的开发与和谐发展。科学研究表明,其中右脑的开发与利用,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正是问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师教学的主导落在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为此,问题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使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教学过程,不止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