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故事,关于一个德国纳粹高级军官的儿子与一名身处集中营的犹太小孩之间的友谊,时间背景是二战时期,作者的意图很明显,试图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一个特殊而癫狂的年代。书中两个可怜的孩子,他们名叫布鲁诺和希姆尔,这两个孩子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其中的一个穿着条纹衣服,这也就是本书书名的由来,后来,他们两个都穿上了条纹衣服,这是本书悲剧性的由来。看起来似乎很好笑,就因为穿了一件衣服,或穿错了一件衣服,悲剧就接踵而来了,难道,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吗?如果真是,当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荒诞而悲剧的事件就不可避免,那么,至少让孩子们先离开,可是,本书作者的残酷就在于,他偏偏,将柔软、甜蜜、无辜、善良、清洁的小孩,放到这坚硬、苦涩、宿命、残忍、肮脏的舞台中央,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孩子,穿着一样的条纹衣服,牵着手,走向未知却恐怖的远方。
小说一开始,便弥漫了一种不安的末世感,布鲁诺要跟随全家迁移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在那里,他的纳粹军官父亲需要'处理'大批的犹太人。当布鲁诺到达奥斯维辛之后,从自家楼房的窗户里,他看到了被铁丝网圈在一起的穿着条纹衣服的人们,隐约间,他觉得那些人的生活与他的是不同的,可是,'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是谁来决定哪些人穿带条纹的衣服,哪些人穿制服呢?'对这些问题,布鲁诺自始至终也没有得到答案。也许,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得不到答案,我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由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残忍,至于谁对谁残忍,却从来不由我们来决定。
在一次漫游中,孤独的布鲁诺遇见了铁丝网里的穿着条纹衣服同样孤独的希姆尔,他们开始了交谈。也只有在这两个孩子天真无邪却又带着浅淡哀伤的谈话中,小说才会呈现出一种安详、平静、缓慢的气质,同时,也叫人觉得,悲剧正在凝结。在他们的理解中,Auschwits奥斯维辛集中营都被听成了近音的Out-With,意为'一起出去',听起来像个不可实现的愿望。故事的最后,布鲁诺穿上了一件'被遗弃的条纹衣服',并从铁丝网的一个破洞里钻进了集中营,而那一天,正好是他的军官父亲决定'处理'犹太人的日子'不知道是谁犯下的错误,也不知道是谁下的命令,也不知道谁亲自执行,总之,这两个孩子,承担了所有的悲剧。
在合上书本之后,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两个孩子最初的对话:'我喜欢它的发音。希姆尔。就像一阵风吹过。'是的,我想我也喜欢你的名字。布鲁诺,就像有个人抱着自己取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