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我所读的黄仁宇著作系列的第11本,与以前读过的黄仁宇作品类似,这一本也是其大历史观理论的延续之作,时限为蒋参加革命至1945年抗战胜利。黄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概念是,中国要从一个中世纪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高层架构的形成,二是基层的广泛动员,三是上述两者的连通;蒋介石及国民党政权完成了高层架构的历史任务,而毛泽东与中共则完成了基层动员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实现了上述两者的连通,基本使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本书就是对蒋介石这一历史时段的分析。
'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书所称的'蒋介石日记'其实并不是蒋的第一手日记史料,而是参考业已出版的几本蒋介石日记选编书籍,也就是说本书只是一个二手资料研究而已,且有的时段日记资料少得可怜,如在第二个篇章仅有八篇日记寥寥数语可供参考(而本书一共才四章)。作者在开篇即说过两个问题,一是蒋的日记经过出版已有删节和改动,二是蒋的日记本身就存在给人看或者说道德勉励的意味。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这些靠不住的史料来作研究,答曰为了大历史,因为作者相信,尽管是这样的史料,对于大历史的研究依然很有价值。当然,日记资料的数量少且内容有限,作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和文字进行侧面的陈述和证明,因而本书已远远超出日记研究的范畴,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相当于蒋介石的初传。
' 为什么蒋介石会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者?作者从大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因为自民国创建以来,原来靠道德维系的传统社会轰然倒塌,而新的统治体系尚未成形,中国实际上陷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而原始的生产水平又使军阀的统治成为现实,在此情况下,拥有军队显然是重要的统治基础。蒋一开始并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的领导者,其当初的梦想不过是封疆大吏而已,但时势的造化让其自己也意想不到。由于去黄埔办军校,广泛的军校学员成为自己的学生,在传统道德意识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力基础;而又由于军校成立之初就是军队形态,且多次参加实际战斗,这又使蒋成为这个军校队伍的实际领导者;加上革命队伍的扩充,往往以军校学员为核心进行若干倍的扩建,军校的一个班可能就成为若干个营甚至团乃至师,每个军校学员也相应的从学员变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师长,由此就形成了蒋最可依赖的政治资本。于是,蒋从当初的连中常委也不是几年间却成了国民党的实际执掌者,汪精卫及党内的左派、右派均无力改变这一现状。蒋在上海公然向共产党发起清洗时,武汉的汪精卫等名义的国民政府高层还在批判,但当发现并无力做出更多的实际事情时,宁汉合流便必不可免。
' 为什么蒋会失败?因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其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其必然失败,在草创中国高层架构的过程中蒋已用尽全力,尽管这个高层架构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拼凑,也很脆弱,但蒋已无力再作更多,即使蒋对有高层而无底层广泛动员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但他无法以牺牲参与这一高层架构的阶层的利益来换取底层的全面动员,加上抗日战争、内部矛盾的此起彼伏,只能以这一草创的高层架构和中世纪的底层社会现状来前进,直至被历史逐步淘汰。作者也从对其日记的分析看出,蒋在抗日战争中对底层无法动员的现实和后果有清醒认识,但他仅维持一个拼凑的上层已感到尽力憔悴,对此只能感叹,于是抗日战争的中期达到了他及他的领导团队的历史顶峰,此后便一路下滑,到解放战争时期则可以用迅速瓦解来形容,尽管军队更多、武装更精良,但却失败的更快更彻底。
' 但除过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外,蒋的个人因素是否也是其历史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给予了肯定的描写。作者认为,蒋从性格上来讲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有想法而无具体谋略,结果造成诸多事件的粗糙乃至败坏;二是情绪化较为严重,可能会在突然间出现重大的决策转折也可能在突然间使某件事情变得糟糕起来;而从思想上来看,又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以'我知'来推想世界,不免与外界隔阂并引发不良后果。而且,黄埔的经历对其个人来讲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黄埔系以其师生情份在维持,而许多事情也因师生情份而影响。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蒋个人在成为国民党的实际执掌者后,曾在日记里表达成为圣贤的渴望,但实际并未力行,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不免流露出军阀的本色,有私自的打算,想多保存实力,但结果是负面的。
' 作者一贯对阶级斗争论敬而远之,总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历史进程,我个人称之为'经济历史学'派,但其大历史观的研究也证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而改革开放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与唯物主义历史学为殊途同归。只不过大历史的研究让我们从更旁观的角度对蒋参加革命后的人生轨迹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对蒋在所处历史时期的真实统治状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