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琼孙曾把莎士比亚称为'时代的灵魂',这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剧作从多方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爱情描写也是这样,它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社会的许多问题紧密相联的。诸如政治经济、道德风俗、思想文化、妇女问题、家庭关系、法律宗教等等。莎士比亚正是在对时代、社会作深刻观察的基础上,来描写爱情、表现出时代的特征。
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可以看出,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已渗透在莎翁时代的婚姻关系中,《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剧作就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里,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新人们已经在用人性的标准'即相互的爱情'去冲破当时笼罩在爱情婚姻关系的封建买卖、包办观念,从而获得自主的权力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莎士比亚对于属于新的时代的新思想加以热烈的歌颂。而在这样的爱情生活反映中,就自然而然地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成长和封建贵族势力的日趋衰败这样一种时代的特征。因为这种代表历史发展进步倾向的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在婚姻关系上的体现。
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的莎士比亚,当然要为这种爱情大唱颂歌,而对那种阻碍它的封建的腐朽的社会势力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种倾向尤其表现在喜剧之中。在喜剧中,莎士比亚反映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爱情上的胜利,表现了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制包办婚姻的失败和封建婚姻观念的日趋衰朽。被封建时代推崇的耀武扬威的骑士们在此时已变得可笑不堪,他们再也得不到贵夫人的垂青,而只能可怜巴巴地向平民的妻子写情书(如福斯塔夫),只能降尊低位地与仆人结合(如《第十二夜》中的托比和玛利亚)。即使那些声威显赫的贵族公爵,也不能再利用自己的权势去强行占有婚姻。他们或者像新人那样追求爱情的结合(如'奥西诺公爵),或者被新人们所唾弃(如勃艮第公爵和被鲍西亚嘲笑的那些'贵人'),就连那些'很好的绅士'狄米特律斯(《仲夏夜之梦》)、'十二分人才'的帕里斯(《威尼斯商人》),同样因为没有具备新人的那种思想、品格、要求而遭到拒绝。这些正是当时英国封建关系和传统观念的动摇瓦解在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上的反映。
作为人文主义作家的莎士比亚,并没有只顾肯定理想而忘记现实或歪曲粉饰现实,他所创造的爱情的人物和情节,决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他在生活中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的。即使是历史题材,也不过是在现实生活的人物身上穿上历史的外衣,仍然是反映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莎士比亚对其的看法和理想。因此,爱情在莎士比亚笔下真实可信,细致生动,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海涅所说:'真实永远是莎士比亚的爱情的标志'。
莎士比亚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些追求个性解放、热爱新生活的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胜利,例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也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而遭到的失败甚至牺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莎士比亚既真实地写了新人,也真实地写了旧人,还写了转化着的中间的人。这些不同的人对待爱情婚姻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行动。苔丝狄蒙娜、鲍西亚、罗密欧、朱丽叶、奥丽维王、薇奥拉、罗瑟琳等都是新人,他们敢于冲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敢于抛弃一切偏见和束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他们克服种种阻碍,经过努力终于与自己选择的爱侣结合,他们的爱情是可歌可泣可赞美的,他们既是现实的产物,又是理想的化身。
与新人相对的旧人们,把爱情婚姻作为家世利益的联系和有力可图的交易,用势力的眼光看待婚姻问题。路德里哥的所谓'爱情',只是个人的享受,而福斯塔夫的'爱情',则是两个女人的全部富源:'我要在这两地之间开辟我的生财之道',他公开表白:'看中人是假,看中钱才是真';辛白林的王后从来没爱过辛白林,她只爱他的王座和他的富贵尊荣,而不是他本人。为了得到他的王座,她不惜杀死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还有前面分析过的那些'傻瓜'们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可鄙可笑可恶的。在作品中,莎士比亚让他们最后都得到一个失败的结局。
而那些新人之间也有差别。他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封建贵族阶级中脱胎而来,他们必然受着旧时代的影响和本阶级的制约,他们并未站在同一高度上。巴萨尼奥是新人,但他认为争取爱情必须'有相当的财力'才能达到愿望。因此千方百计地寻找金钱,不惜用小人之心来向自己的至友安东尼奥借钱;范顿是新人,但他最初向安培琪求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她的父亲的财产,认识了安培琪以后,才觉得她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切金银财富;鲍西亚是新人,却又不得不尊从已经死去的父亲的遗命;培尼狄克是新人,但开始时又极力否定爱情,对爱情存在着旧的偏见;朱丽娅是新人,渴望自由恋爱却又缩手缩脚。自由的爱情真是来之不易!正如拉山德所说:'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仲夏夜之梦》)。它除了要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禁压,并且还要克服来自恋爱人们本身的思想障碍:这个朱丽娅明明在恋爱,但偏要极力掩饰,故作正经;她明明高兴接到情书,表面上却要'满脸怒容'地训斥女仆:'好一个牵线的!你竟然接受调情的书简,瞒着我跟人家串通一气,来欺侮我年青吗?'把这信拿去,给我返回原处,否则再不用见我的面啦'。然而她又恨不得立刻看见这信的内容,埋怨女仆'偏不把信硬塞给我看',她假装生气,撕毁了'不三不四'的书信,心里却后悔得不行:'这一双可恨的手忍心把这些可爱的字句撕得粉碎'为了补赎我的罪愆,我要遍吻每一片碎纸'。莎士比亚真是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个既有热烈的爱情向往,又不敢大胆地冲破束缚的崔莺莺式的女子(所不同的是,崔莺莺等人是生活在封建传统观念森严的黑暗而寒冷的时代,她们开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追求自由爱情,但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他们难以找到出路,最后还是乞求于封建家长,幻想依靠封建势力来反抗封建压迫,结果不是消极妥协(如崔莺莺式的最终顺从封建礼教的安排)就是惨遭不幸(如宝黛悲剧),而莎士比亚的青年男女是生活在鼓吹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早春的季节,他们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敢于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的爱情理想,表现出更大胆的精神,更强的斗志,他们的爱情最后都取得了胜利,这是由各自的时代所决定的。
尽管这些新人,是有局限、有缺点的不甚完美的新人,但他们毕竟都克服了自己的不足,在新的生活中,在人文主义理想感召下,不断地前进了,他们是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复杂的现实矛盾中的人,是产生在旧土壤上的新芽,莎士比亚没有把他们加以理想化架空。同时,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婚姻关系也没有理想化的架空。和其他人文主义作家一样,莎士比亚赞美建立在自由爱情基础上的理想婚姻。同时,也看到现实生活中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不少的,如《仲夏夜之梦》、《终成眷属》里的爱情就很勉强,不是两厢情愿的自由结合。海丽娜明知狄米特律斯并不爱她,但还是不顾尊严的纠缠:'我是你的一条狗,你越是打我,我越是向你献媚,请你就象对待你的狗一样对待我吧'在你的爱情里,我要求的地位还能比一条狗都不如吗?但那对于我已经是十分可贵的了'。这样的婚姻就很难有幸福和谐可言,这样的婚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忠实的丈夫或妻子。在《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娅'梦寐怀念着一个忘记了她的爱情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却'痴心热恋着一个不愿接受他的爱情的女子'。莎翁深刻地认识到:'保持着忠心的不过一个人,变心的把盟誓起了一个毁了一个的,却有百万个人'(《仲夏夜之梦》)。象普洛丢斯那样的负心人,象勃特拉姆那样的另择新欢,象克瑞西达那样的以爱情做交易,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这并不是莎士比亚的主观杜撰,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丑恶本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表现。莎士比亚固然不能从阶级分析的高度去评判这些问题,但他从人文主义道德理想出发,看出这是一种破坏和谐的恶行。因此,莎士比亚在剧中,用真挚爱情和美好的婚姻同虚伪的轻佻的不忠实的爱情婚姻相比,赞扬了前者,批判了后者。
莎士比亚认为在爱情上:'一个人应该只有一颗心,不该朝三暮四'(《维洛那二绅士》)。同时莎士比亚也肯定了由不美好不完善的向美好和完善过渡的爱情。在这些方面,莎翁忠实地反映了时代,忠实地表现了当时不同人的或高尚、或平庸、或低下;或利人、或利己、或损人的不同特点,褒贬分明地揭示社会生活。这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是生活本身,同时又是莎士比亚对其态度的反映,莎士比亚决不无原则地歌颂任何爱情,而是歌颂那种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真的善的美的爱情和婚姻,这使它更具有感染和鼓舞作用,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