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古人张灵每读书至妙处,辄命童子拍案浮白(浮白:饮酒也)。其实,读书本如饮酒。书读至迭宕激昂处,回肠荡气,热血澎湃,如饮啜烈酒;读至含蓄处,文字与心灵契合,醇香幽长,似佳酿在口,极耐人寻味;读至隽永处,思鹜八极,神采飞逸,恰五分酒意而飘然欲仙也。前不久,恩师同旭将其与夫人杜涛先生同心浇灌的艺术结晶'读写漫笔'送我,并亲书'建军指正'四字,不唯令我始料不及,倒令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捧读此书,其思维新奇别致,行文流畅谐趣,或论古代写作理论,或叙作品内容,顺手拈来,娓娓叙谈,皆成妙文。
古人云:' 书读至境皆学问',今读吾师夫妇新构佳著,虽掠影漫观,掩卷沉思,亦足见其学养深厚,妙悟精进,尤其运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古典传统文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切中肯綮、合谐自然地对中国艺术美学与文学情趣进行发微探幽、追本索隐,使得这些艰深枯燥的话题,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与同旭师的相识是在胜利油田师专中文系,在我的印象中,同旭师是那种人品方正、颇负涵养和富有才华的人,当时同旭师教我们写作课,他治学严谨精到,授课声情并茂。舒缓处,间关莺语,管弦含情;急切处,珠玉落盘,叹为听止;激昂处,银瓶乍破,铿锵雷鸣;暂歇处,余音绕环,胜似有声。
'文如其人',读同旭老师与夫人的'读写漫笔'仿佛又与师谋面,感受不同的是老师的语言风格更加精炼谐趣,文风更加老到朴实,学养与文学体悟更加深沉厚重,写作技巧更加娴熟自然。
文学理论创新的源泉有三:一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二是源于对欣赏内容的深层底蕴和关联层面的开掘与拓展,三是源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上的孜孜追求与探索。而要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根基。'读写漫笔'涉及的内容诸如'论含蓄'、'论感情积累'、'论结构'、'文学评论的写作'、'论灵感'、'论立意'等多属老生长谈的内容,但深入细读,许多篇什不唯笔调清新、构思精巧,而且多能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于平淡之中显现出过人的思维魅力。如在'蒹葭'何以美'一文中,李老师避开传统的中国审美思维惯式就美谈美,而是运用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结合'完形压强'说和'异质同构'说去探寻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追寻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理趋向与变化,从艺术鉴赏心理的边缘来探讨'蒹葭'艺术产生的根源与形成,同样也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读者的思维天地,向人们展示了作品本身内含的神秘意味和可望不可及的诱人情景,这不能不说是对探寻艺术审美的一种开拓和创新。
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分析中国古典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对自我的超越,而同旭师将其结合的如此精巧、和谐、自然、融会贯通,若非学养使然,是断难做到的。其实,这也正是本书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如果有兴致的话,我推荐列位不妨一读'读写漫笔',也许你会有新的收获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