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的思考
看了艾昌清主编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书,深受启发,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和教材的改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现将思考的一些问题赘于此。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其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校与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交流,也打破了种种禁锢,使我国高校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教材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激活了高校教材改革。纵观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材改革的历程,可以说,理论探索硕果累累,但由于传统的、行政的、经济的因素制约,理论成果的转化速度不尽人意。就教材改革来讲,还不尽如人意。
目前,虽然我国多数高校的教材管理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理论探索,有的高校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总体来看,进展缓慢,进度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理论探索多,实践经验少。近些年来,全国各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者对教材管理改革自发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亦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一致共识,明确了教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也找到了比较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并初步形成了几种可行的模式,为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做好的理论准备。但是,各高校的教材管理改革实践与理论探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多数高校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方法管理为主,即便是改革力度比较大的高校,也仅仅是个别环节的尝试,还没有实行全面改革,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管理模式或与教育教学改革完全适应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个体自发创新多,集体组织创新少。到目前为止,尽管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多数都是教材管理工作者从学术的角度去探索,往往是各自为战,各抒己见,缺乏行政的有力推动,很少有组织地集体共同研究攻关,这对于形成教材管理改革实践的合力是不利的,也是教材管理改革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一般意义的创新多,有针对性的创新少。从目前教材管理改革理论探索的成果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着眼于面上的工作,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批判,或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经验,探索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等,都具有普遍意义,而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的却很少,个案分析或经验性的理论成果几乎没有,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既不利于改革理论的深入探索,也不利于教材管理改革的推进,势必还会影响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分析目前教材管理改革滞后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推动力度普遍不大。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而改革。但由于教材管理相对于教学一线,居于后勤保障的二线,对学校的知名度和公信度没有直接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决策层和领导层对教材管理改革的紧迫感就也不那么强烈,从而就使教材管理改革被淹没在其他繁重的工作之中,迟迟提不上议事日程。至今,教育主管部门尚未正式出台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多数高校领导也没有真正把教材管理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这应该是高校教材管理改革难以全面推开、形成新的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主管部门积极性多数不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管理改革,无论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是引进公开、公平 、公正和自愿协商的市场机制,都较之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学校教材主管部门的工作量会显著增多、难度加大、收益减少,在行政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少有教材主管部门自觉改革,费力不讨好。因此,作为承上启下、具体实施的教材管理部门不具备这种积极性,教材管理改革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没有真正激活。教材管理改革的最大的和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但学生在学校之中却居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导教材管理改革。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许多领域还没有完全接受市场原则,再加上我们两千年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学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师生如父子的观念,因此,学生在学校就应该全部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或教导,自己是受教育的,只能是学校里的过客,他们多数同学不想去主导这场改革,既使他们有这样的愿望,也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诉求,如何参与改革。这样,在没有最直接、最大受益人群推动的情况下,这种改革就很难深入推进。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教材管理模式的新思路,文中提及的三种基本的教材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材管理模式应实现管理目的,提高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相适应,做到整体最优,教材管理模式可以不拘一格,在实际运作中也应注重各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同时既要适应本校教材供应工作的需要,又不能削弱教材建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