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评
1、皇权的世袭是否表明中国已往政治的黑暗?
否。
中国的皇位世袭是中国已往政治条件下的一种不得已或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中国的立国体制和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不同。他们国士小,人口寡。如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含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他们的领袖自可由市民选举。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一个广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罗马开始也只是一个城市,后来向外征服,形成帝国,但其中央核心仍是希腊城邦型的。
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农村人口散布全国,实行民选并非可行。
故,单从中国未实行民主选举制度,而有一个世袭的皇帝,便说中国传统的黑暗与无理性,是不正确的看法。
2、自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吗?
否。
中国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
中国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除皇帝外,政府里没有第二个职位可承袭,这是政治制度上的一项巨大进步。而秦汉之前的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
拿历史大趋势来看,中国人一向意见是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
皇权与相权的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汉代的相府权位重于皇府,尽管宰相在皇帝之下,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并非皇帝专制。
在汉代的权力组织上,宰相下有'十三曹',而皇帝下有'六尚'。
'尚'为'掌管'的意思,皇帝的六尚中有五尚是私人工作,如'衣、食、冠、席、浴',仅有一尚为工作,即'书',相当于皇帝的工作秘书。
而宰相的'曹'有十三,各个权位重大,如'西、东、户、奏、词、法、尉、贼、决、兵、金、仓、黄'。
按法理,一切实际事权,在相府,不在皇室,故也不能说是'皇帝专制'。
3、汉代的'三公'、'九卿',以及'宰相'、'丞相'之区别
在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丞相管行政,为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为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工作,相当于副丞相。
在古文中,'丞'、'相'均为'副、贰'之意,即副官。故丞相就是皇帝的副官。
在封建时期,即秦汉之前,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要宰杀牲口,故贵族家庭中管事的头儿常称为'宰'。到秦汉以后,封建消亡,'化家'为'国',故管理国家的副官也叫做'宰相'。
(注:秦汉之前,天下为许多家庭所分割,大体上讲,只有家务,没有政务、国务。秦汉以后,化家为国,于是家务转化为政务、国务。故宰相也管理政务,同时也管理皇室。只是对皇室的管理或称为服务,通过另一个专门派往皇室的人,即御史中丞来处理。)
按道理,在秦汉以前,'宰'仅这皇帝的家务,或贵族的家务,到汉后,宰相(即丞相)因'化家为国'的变化,也开始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但由于宰相行政事务繁忙,精力有限,于是,在御史大夫下面设一'御史中丞',相当于'副御史大夫',常驻皇室,安排皇帝的一切事务。
在皇帝与宰相的信息沟通上,是通过'皇帝'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宰相'进行的,驻皇室的皇帝与御史中丞构成'内廷',宰相等行政机构构成'外朝'。
'九卿'是指汉代的九个中央的官,相当于今天的部长,地方的官为郡太守,相当于今天各省省长,两者级别相当,都是二千石的官,可以相互调换。在地方的郡,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都尉是地方军事首领。(中央叫丞相、太尉,地方叫太守、都尉)
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两级:郡、县。汉代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到二十个县。结构相对合理,故,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时,一向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