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着感动的心情读完《长征》的,军旅作家王树增以翔实的史料和动人的文学笔法为我们再现了长征这一震撼世界的壮举,图书封面的大红底色和毛主席遒劲有力的'长征'二字,更加映衬出本书的经典和厚重。在读完《远东朝鲜战争》一书后我喜欢上了王树增,在读完《长征》后又增加了我对作者的尊崇。
在本书,我最感动的地方不是血染湘江,也不是爬雪山过草地,而是红军战士那黄金一样的年龄,他们大多只有二十岁左右,超过四十岁的长征者屈指可数,许多的红军将领也只有三十岁左右。为什么在这样美好的年龄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如此惨烈的漫漫征途?因为理想,为了理想他们可以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这让我们今天的同龄人是如此的汗颜。为什么长征会胜利,因为他们有无比坚定的信念,无坚不摧的精神,钢铁一样的意志。当读到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战士为革命而从容牺牲时,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革命的豪迈与激情,留给我们太多的激励和鞭策,今天幸福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工作和生活?
《长征》一书厚达600页,翔实的史料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长征的前前后后;同时,在一个宽容的时代,本书也为我们讲述了更多客观的长征历史。血染湘江的惨烈,在某种程度上与指挥机关的失误与行动迟缓有绝大关系,如果决策再果断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牺牲不会这样惨重;长征的本来目的地确实不在陕北,那是一个偶然的决策,本来要去新疆打通与苏联的联络,却在意图暴露后意外实现与陕北红军的对接,从此出现新的革命天地,这一过程书中有详细披露;西路军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也不再扣在张国焘头上,这其实是中央决定的,但战役的结局谁也没有想到,因为过黄河时部队只过了一半,就被截为两半,过河的只有孤军深入,在没有任何红色根据地基础的地方,没有任何补给和支援,加上地方军阀是骑兵我们是步兵,结果可想而知,但军阀的残酷无情真是让人发指,正因为如此,过去一提起西路军人们都要咬牙切齿,大骂张国焘。
我个人认为这是真正的好书,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看了后,会增添不少精神上的动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