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曹禺似乎生来就是一个苦闷的种子。苦闷好像是曹禺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个人情感特征。身世的苦闷,家道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在曹禺胸中郁结、躁动,遇有缝隙,边就奔泻出来。不论是郁热焖燥的雷雨天气,还是阴沉的黑暗的日出前夕,那让人透不过气的官宦世家,那黑压压阴沉沉的原野平林,无一不是曹禺苦闷的真实体验,也是旧中国苦闷的确切的象征。
《雷雨》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后,曹禺的作品震撼力越来越小,以至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上个世纪著名画家黄永玉曾给曹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曹禺一人身上。郭沫若、巴金、茅盾等著名文学家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