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内容包括9位经济学家(成思危基本没讲什么有用的)在论坛上的演讲以及相关的文章各一篇。'
内容总的来讲较为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公示、模型,偶尔有一些简单的图表,再加之经济学家普遍愿意在论述时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因此,即便是对于对于非经济专业背景的人来讲,也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对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有一定益处。'
正如那句'10位经济学家能有12个观点',本书中的各位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1.吴敬琏'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够持续:'两头冒尖'的中国经济目前主要的问题有两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腐败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目前约1:1,国际1:3)、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或者说投资过度造成资本有机构成偏高,继而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化。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克服种种体制障碍。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比第二产业更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度环境的完善迫不及待。'
2.茅于轼'从制度演变看改革以来财富的创造:认为交换也能创造财富,从弗里德曼的花谁的钱、为谁花钱矩阵引申出用谁的劳动、为谁赚钱矩阵,批判了国营企业的低效率。'
3.厉以宁'城乡二元制改革中的十个问题:问题太多,不一一列举了。'
4.林毅夫'渐进改革的逻辑:揭示了'休克疗法'的主要失误:假设存在于市场当中的企业都是有晋升能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社会主义国际普遍希望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阶段,建立当时非常先进、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但这些重工业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实际上这些企业在私有化后从国家获得补贴比私有化之前更多。因此,渐进的方式优于休克,没有晋升能力的企业在转型中得到了保护,在双轨制条件下,资源和要素逐渐的、渐进的向优势产业集中。'
5.周其仁'重新界定产权之路:中国产权的重新界定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6:钱颖一'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特殊,日本、台湾、韩国分别从1950、1958、1962年之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与1978年后的中国类似;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特殊,中国的法治指标、腐败感受指标、基尼系数与经济水平的关系符合世界规律;中国经济成果的原因并不特殊。个人认为,这是本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一张,视角新颖(对俺来讲),论据翔实。'
另:市场与法治:法治包括两层:约束政府和约束市场中的主体。'
7。陈志武'改革开放160年:从洋务运动开始,改革开放160年了,近30年的'中国奇迹'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结果。劳动力多且便宜的现象在改革之前便存在,并非奇迹的主要原因。中国1978年以后的成果,相当程度上是重复了东亚国家在二战后、西方国家在更早的经历。'
8.樊纲'经济改革扔需挖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仅仅是投资,生产力提高仍然是中国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仍有潜力可挖。'
9.张维迎'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总的看,经济学家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原因、问题、办法作出了探讨。成果有目共睹;原因部分是改革开发的推动,部分是全球化的趋势使然;目前的问题虽还有经济结构的原因,但重在制度层面,即杨小凯所谓的'后发劣势';未来的中国关键似乎就在于制度的改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