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改革开放三十了,小岗村的大名依然时时为人提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小岗村再次激起人们的深刻记忆。当我拿起这本《小岗村的故事》时,我想知道小岗村更多的东西,结果呢,书看完了,知道的东西也多了,但心情变糟了。
为什么心情会变糟?本书最多的用墨之处不是小岗村18个人的故事,而是严俊昌与严宏昌这一对堂兄弟的恩怨,到底谁是当年那一惊心动魄的举动的倡导者、谁是小岗村真正的领路者、谁要为小岗村的后来负责,一对堂兄弟有太多的纠缠不清。当然,本书是尊'宏'倒'俊'的。我们已无法通过这本书来评判二人的谁是谁非,尽管作者是《中国农民调查》的两位,应有权威性。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恩怨只是增加了一份人们对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失望而已。
为什么小岗村为在后来的发展中落伍,或者说徘徊不前,书中为我们列举了诸多的原因,思想保守,班子主要负责人专制(不包括严宏昌)且不思进取,县上、乡上的过多干预,整体的发展环境较差等,于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良好机遇,甚至是让人啼笑皆非。如,援建的母猪繁育场被平均分配到各户,一家一两头;慕名小岗村投建的项目被强行安排在乡上、县上,包括日本的贷款项目也不例外;高层的批示照样卡壳,查也查不出那一级出了问题,等等。但在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小岗村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小岗人内部太过于分散,当初的18人秘密会议实际上就是内部太散逼出来的,既然连本家弟兄也不能合作,只有一分到底。而到了后来,确实需要合作的时候,无力再次整合。村上的班子成员自己也缺乏合作的思想,也没有整合的能力,小岗村只能在分散中原地踏步。可以设想,如果严宏昌在80年代初提出的村办砖厂建设可以通过村民同意的话,也许后来一系列办工厂的想法都会顺利实施,小岗村也不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但无论怎样,小岗村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他就像一颗流星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闪耀出异样的光芒,直接拉开了伟大改革事业的序幕,这也就够了。当时的农村改革也是暗流涌动,不是小岗村,也许会是张家村、王家村,小岗村只是在偶然间被历史选中,我们确实不能苛求小岗村太多。如果说在今天小岗村还有什么重要意义的话,那就是反思农村发展的二次飞跃问题,小岗村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