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算得上我读的第一本正当红的日本推理。东野圭吾的名字早在看《嫌疑者X的献身》电影版时有所耳闻,只知是名作家,从影片来看,关注的不是案件本身进展,却是表面下,各色相关人等的心理,由是对东野作为而今正畅销作家的刻板印象初步解冻。东野圭吾似乎较他的前辈更进一步,非但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爱也烙在真相大白之后。而今居然整个下午一口气读完《恶意》,可算是对自己以往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的报应。
在欧美推理小说的时空坐标,柯南'道尔已经将完美侦探形象阐释得淋漓尽致,无所不能形象冷酷的侦探形象在福尔摩斯那里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大展示。到了阿婆克里蒂斯那里,尽管亦是一本书一件案子,入手方式便大为不同,无论波罗或者马普尔,几乎都是以案件当事人本身的性格弱点作为突破口,抽丝剥茧的细节理性在此处变为百转千回的人性对撞,创造了无可复制且回味无穷的推理神话。在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演变成以'本格派'、'变格派'以及'社会写实派'等以写作风格及作品内涵为分野的流派体系,如江户川乱步以及岛田庄司基本上属于不折不扣的'本格派'成员,风格接近欧美,以解决谜团为主要任务,事件真相随着不断细证推理浮出水面,小说便基本完成使命。而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写实派'则强调案件背后深藏的社会文化讯息,如《砂器》便是典型的借谋杀案直指日本社会上层建筑与人之变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