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投资好还是成长投资好,这种争论一直存在的。但争论成长性投资和价值性投资谁优谁劣,是吃饱饭没事干的人才做的无聊事,市场也正因如此才养活了一大帮闲人,没有这些争论的话题,很多人就失去了职业与饭碗。
价值投资一直是主流的投资理念,事实上,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忽悠的名词,价值投资只是一种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盈利模式而已。什么是成长? 没有价值的股票,能成长吗?什么是价值,有价值的股票,能不成长吗?难道苏宁没有成长性,难道苏宁没有价值?为什么总要把成长与价值区对立分开来?这是投资理念最大的误区之一,价值与成长,本来应该是统一的,圆融无碍的,并不是矛盾的。
真正应该是说概念投资与公司价值投资两种方式相对描述准确些,但本质上蓝筹与价值投资本身也是一种题材和概念。孰优孰劣,其实不重要,因为经过市场长期的检验,每一种操作模式都不乏成功者;最重要的是,投资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而这一点,只有建立在自我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因此,最理想的盈利模式应该既适合自己的特点,又顺应市场的规律,所谓知己知彼也。
投资也好,投机也好,一切关键都在于如何评判企业的投资价值。当前市场的超级成长股很可能出现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政府所倡导的新兴产业。这两个领域都是政府所鼓励的行业。在过去,消费品一直被视为防御性行业,但在2010年开始,至少后面的十年之内,这一看法可能完全会被颠覆,消费行业将被视为进攻性较强的行业。控制过剩产能行业的投资,新兴产业是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的努力方向。
超级成长股有三个特征,一是企业超常规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极强的品牌张力,二是绩效高增长,三是对资金的低依赖。如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片仔廣等等,或者核心技术如烟台万华,或者独特的盈利模式如苏宁电器。高增长则是成长股的基本条件,持续高增长的基本条件就是行业空间足够大,若行业本身也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则更具优势。第三个条件不是所有的成长股都能够满足的,这也正是很多成长股难以成为经典成长股的重要原因,比如象万科一类,是靠不断融资来扩张的高成长地产股,它不能给人们带来很理想的收益。而无需外部股权融资就可以实现业绩持续高增长的公司恰恰是最为稀缺的,这类企业是能够给股东不断创造价值的。
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催生超级成长股的温床。但在中国,很多时候可能无需是首创,只需要将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良好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进行嫁接即可。最为典型的是90年代的网络股,苏宁身上也有百思买的影子。一个很可能在最近就会重复国外高速增长的行业就是移动增值服务行业。
投资成长股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成长陷阱。典型的伪成长股就是将一次性收益或者不持续的业绩给以长期化。投资成长股另外一个风险在于公司增长速度放缓,最终变为价值股,从而导致估值水平出现下降,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可口可乐,尽管其品牌力依旧很强,但是在其全球性布局比较完整以后,增长速度最终放缓,最近几年可口可乐并没有给巴菲特带来超额收益。
大蓝筹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有其春夏秋冬的轮回,行情波澜壮阔迹象分明。小盘成长股则随时有行情,只是来得快去得快。 依靠大蓝筹,偶尔踩着季节的韵率捉一下成长股,赚钱并不太难的。香港股市如此,大陆股市从去年开始也是如此. 中国不会甘于在科技领域一直屈服于美国.所以,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有跳跃式发展的机会,这就给成长投资一个最好的机会。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